萍蓬草子

藥材名稱:天香爐

名稱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概況

異名:大香爐(《生草藥性備要》),天吊香(《嶺南採藥錄》),仰天盅(《陸川本草》),葫蘆草(《閩東本草》)。

基源:為野牡丹科金錦香屬植物金錦香的帶根全草或根。金錦香屬全世界約100種;中國有12種、2變種,數種可作藥用。

原植物:金錦香Osbeckia chinensis L.,又名杯子草(湖南)。張天缸(江西),金香爐(廣西)。

歷史:天香爐之名始見於《生草藥性備要》,以後的地方本草時有收載。

形態:直立草本或亞灌木,高10~60cm,莖四稜形,有糙伏毛。葉對生,堅紙質,條形至披針形,長2~4cm,寬3~7(~15)mm,全緣,兩面生糙伏毛,基出主脈3~5,有短葉柄。花兩性,頭狀花序頂生,有花2~10朵,基部有葉狀總苞片2~6枚;苞片卵形;萼筒長5~6mm,無毛,通常帶紅色,裂片4,有睫毛,在裂片基部之間有4蜘蛛狀附屬物;花瓣4,淡紫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約1cm;雄蕊8,等大,常偏於一側,花絲分離內彎,花葯頂端單孔開裂,有長喙;子房下位,頂端有剛毛16條,4室。蒴果卵狀球形,紫紅色,4縱裂;宿存萼壇狀,長約6mm。種子多數,馬蹄形彎曲。花期7~9月,果期9~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001頁.圖373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100m以下的荒山草坡,路旁、田邊或疏林下,分佈於廣西以東、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從越南至澳大利亞、日本均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晒乾或鮮用。藥材產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四川等地。

鑑別:根細長圓柱形,直徑2~3mm,灰褐色,質硬而脆。基四稜狀,黃綠色或紫褐色,質脆易斷,髓部中空。葉對生,黃綠色,線形或線狀矩圓形至披針形,紙質而厚,甚脆,莖葉皆有棕色粗毛。頭狀花序皺縮成球狀,橫徑約1~1.5cm,萼黃棕色,花瓣破碎不整,紫紅色。蒴果,花柱宿存,宿萼杯狀,禿淨,棕黃色或帶紫紅色。

貯藏:晒乾用者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多種抗氧化活性黃酮類成分:山柰酚、槲皮素、槲皮素-3-O-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甙、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1]。 還含有抗氧化鞣質類成分:沒食子酸(Gallic acid)及其甲基酯、並沒食子酸(Ellagic acid)、金錦香酸(()sbeckic acid)等化合物[2~5]。

參考文獻

[1] CA 1988;108:19244c 。


[2] CA 1988;108:93270z 。


[3] CA 1988;109:R156012k 。


[4] CA 1989;111:201599m 。


[5] Phytochemistry 1988;27(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