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蕎麥根

藥材名稱:竹節蓼

名稱出處:《植物學大辭典》

概況

異名:觀音竹、蜈蚣竹、扁足花、斬龍劍(《廣西中藥志》)。

基源:為蓼科竹節蓼屬植物竹節蓼的全草。竹節蓼屬全世界僅1種,原產所羅門島;中國引種栽培。

原植物:竹節蓼Homalocladium platycladum〔(F.Muell.ex L.H.Bailey)L.H.Bailey〕(Coccoloba platyclada F.Muell.exHook.),又名百足草(《廣州植物誌》)

形態: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6~2m。莖基部圓柱形,木質化,上部枝扁平,呈帶狀,寬7~12mm,深綠色,具光澤,有顯著的細線條,節處略收縮,托葉鞘退化成線狀,分枝基部較窄,先端銳尖。葉多生於新枝上,互生,菱狀卵形,長4~20mm,寬2~10m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近基部有一對鋸齒。羽狀脈,無柄。花小,兩性,具纖細柄,苞片膜質,淡黃綠色。花被4~5深裂,裂片短圓形,長約1mm,淡綠色,後變紅色。雄蕊6~7;花絲扁,花葯白色;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短,3枚。瘦果三角形,包於紅色肉質花被內。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903頁.1809條圖)

生境與分佈:多栽培於庭院內。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除支雜質,晒乾或鮮用。

貯藏:晒乾用者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甘、酸,微寒; ①《廣西中藥志》:“淡、澀,微寒。” ②《泉州本草》:“酸、微甘,平。”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甘、淡,平。”

歸經:入心、肝、脾經。 ①《廣西中藥志》:“入心、肝二經。” ②《泉州本草》:“入心、肝、脾經。”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主治:癰疽腫毒,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①《廣西中藥志》:“拔毒消腫。治毒蛇及蜈蚣咬。” ②《泉州本草》:“清熱解毒,退癀消腫,行血去瘀,生新止痛。治癰疽腫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60~120g)。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廣西中草藥志》:“治蛇毒咬傷:竹節蓼60g,紅烏桕木60g,鹹蘇木60g,假紫蘇60g,千斤拔30g。以上5味搗爛,以1/3衝酒服,2/3浸醋外塗傷口周圍。”

單方應用:《泉州本草》:“治跌打損傷:鮮竹蘆蓼60g,以酒代水煎服,並以渣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