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氣朝陽草
藥材名稱:吊燈籠
名稱出處:《廣西中藥志》
概況
異名:白背風(《中藥大辭典》),山梔茶(湖北),接骨丹、山枝木(《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基源:為海桐花科海桐花屬植物海金子的枝、葉。
原植物:海金子Pittosporum illicioidesMak.(Pittosporum.oligocarpum Hayata;Pittosporum.kobuskianum Gowda;Pittosporum.sahnianum Gowda),又名崖花海桐,崖花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兩廣海桐(《中藥大辭典》),滿山香,五月上樹風(廣西),朗樓肥(侗族名),豆威(苗語),山海桐(《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形態:常綠灌木,高2~5m;嫩枝無毛,老枝疏生皮孔。葉薄革質,生於枝頂,3~8片簇生呈假輪生狀;葉柄長7~15mm;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5~12cm,寬2.5~4.5cm,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無毛,基部窄楔形,常向下延,邊緣平展,或略皺摺,頂端漸尖;有側脈6~8對。傘形花序頂生,有花2~10朵,花梗纖細下彎,長1.5~3.5cm,無毛,具小苞片,早落;萼片卵形,長約2mm,基部合生,邊緣有毛;花冠黃色,長約8.9mm,管狀,5裂,裂片卵圓形而向外反捲;雄蕊5,長約6mm,內藏;雌蕊由3~4心皮結合而成;子房長卵形,具柄。蒴果近圓形,多少具3縱稜,3片裂開,果片薄木質。種子8~15粒,長約3mm。花期2~4月,果期5~6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51頁.圖2032)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地疏林中。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貴州。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季採摘枝葉,晒乾,或臨時採用鮮品。
貯藏:晒乾用者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全國中草藥彙編》:“根:苦、辛,溫。種子:苦,寒。”
功效:根:祛風活絡,散瘀止痛。葉:解毒,止血。種子:澀腸固精。
主治:根:風溼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折,胃痛,牙痛,高血壓,神經衰弱,夢遺滑精。葉:毒蛇咬傷,瘡癤,外傷出血。種子:咽痛,腸炎,白帶,滑精。 《廣西中藥志》:“枝葉:疏風發表。作浴劑,治傷風感冒,亦治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根15~30g,種子4.5~9g。外用:葉搗敷或水煎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