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道家的三花聚頂和五氣朝元論文
探究道家的三花聚頂和五氣朝元論文
道家所謂“煉精化氣”的氣是什麼東西?中國醫學所謂的“氣血”的氣和“中風”的風,是否都同道家所講的這個“氣”字一樣?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漢代以後的中國醫學,大都把氣流的風和人體呼吸的氣混而為一,這也是有問題的。不過這些問題都是個別的專論,現在從本題範圍會討論它,一時也講不完。前文曾經提到,暫且借用現代科學術語的“生命能”,作為解釋氣的概念。換言之,也就是要學習靜坐和修證健康長壽術的人們,不要把人體口鼻呼吸的氣,以及大氣中的空氣,就當作道家或密宗所謂的氣。否則,統統落在生理的感受範圍,錯把神經和肌肉的反應當作是“真氣”的`流行,那是一個嚴重的誤解。
退而言之,如果只把肺部的呼吸和生理反應的作用,當作煉氣的成果,那麼綜羅道家、密宗、瑜伽術等的各種大同小異的煉氣方法,至少有幾十種甚至一百種之多。雖然無可否認的,人體生理上的口鼻呼吸,以及部份其他器官和皮膚呼吸的作用,是修煉的基本動作和工具,但不能誤認為這就是靜坐養生或道家丹法的真諦。
照道家養生的修煉方法,真正達到“煉精化氣”的程度,那是什麼景象呢?這便須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兩句術語,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三花”與“五氣”,都是比喻的代名詞。三花即是“精”“氣”“神”。“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於印度的瑜伽術中,卻以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叫做五氣。名詞不同,實際上都是共通的。聚頂的頂,當然是指頭頂的“宮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洹宮”,密宗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係。不過朝元的“元”,卻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根據醫學經脈穴道的觀念,便說這個“元”是指“關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下丹田”,有些人卻認為這個“元”是指“會陰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術所謂的“海底”。誰是誰非,從來就無確證,除非真是修煉到家的神仙肯出來當場指證,或許可息此一爭端。不過,從學理和中國文字學的詮解,以及經驗的求證。我們認為這個“元”字與本源的源字通用。換言之,所謂“元”,便是指原來的本位現象而已,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腑臟之氣,各歸原來的本位,充滿、和諧、均衡而沒有窒塞。我們簡略地從學理上解釋過這兩句話的意義以後,再從實證的現象來作說明。
“三花聚頂”的景象: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五氣朝元”的景象:由於以上所講“三花聚頂”景象的呈現,或者在同一時間,或在稍息之後,忽然感覺呼吸之氣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綿軟,不藉後天的呼吸而溫暖怡適,平時所謂的內呼吸(丹田的呼吸這時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偶然的需要極其輕微的呼吸一次。此時有如在風和日麗的景象中,微風不動,水波不興,身心內外,天地人物,無一而非安於“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無我身的存在,這些平時的感覺和思想,統統都自然地去得無影無蹤了。
靜坐或修道的實際工夫,如果真能做到如上所講“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情況。那麼,煉精化氣的基礎工作,可以說是告一段落。不過,這種基礎,可不能偶一而止的,必須要“持盈保泰”,恆常如此,而且可以自由作主的要如此便如此才算數。倘使在靜坐的過程中,偶然有過一次類似經驗、瞎貓撞到死老鼠、一見永不再見,那就不足為是。但從此要進到“煉氣化神”的境界,就必須和“道”的觀念結合,並非只屬於靜坐工夫的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