皁柳根

藥材名稱:越瓜

名稱出處:唐《食療本草》

概況

異名:稍瓜(《飲膳正要》),菜瓜、羊角瓜(《綱目》),生瓜(《本經逢原》)。

基源:為葫蘆科黃瓜屬植物菜瓜的果實。

原植物:菜瓜Cucumis meloL.var.conomon(Thunb)Makino(C.conomon Thunb)

歷史:越瓜始載於唐《食療本草》。《綱目》名曰菜瓜、羊角瓜:“越瓜南北皆有。二、三月下種,生苗就地引蔓;青葉黃花,並如冬瓜花葉而小,夏秋之間結瓜,有青、白二色,大如瓠子。一種長者至二尺許,俗呼羊角瓜;其子形如胡瓜子,大如麥粒……”。《植物名實圖考》亦載:“越瓜……即菜瓜,形長有直紋”,所述皆與現今之菜瓜相符。

形態:與原變種甜瓜的區別在於:本變種果實長圓狀圓柱形或近棒狀,長20~30cm,直徑6~10cm,上部比下部略粗,兩端圓或稍呈截形,平滑無毛,淡綠色,有縱線條,果肉白色或淡綠色,無香甜味。花果期夏季。(圖見《全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362頁 圖6137)

生境與分佈:中國各地普遍栽培。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成熟果實。

藥性

性味:甘,寒。 ①陶弘景:“冷。” ②《千金·食治》:“甘,平。” ③《開寶本草》:“甘,寒。”

歸經:《本草求真》:“入腸、胃。”

功效:利小便,解熱毒。

主治:①《幹金·食治》:“益腸胃。” ②孟詵:“止渴。” ③《本草拾遺》:“利小便,去煩熱,解酒毒,宣洩熱氣。為灰敷口吻瘡及陰莖熱瘡。” ④《新華本草綱要》:“煩熱口渴,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生食、煮熟或醃食。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孟詵:“生食多冷中動氣,令人心痛,臍下癥結,發諸瘡。又令人虛弱不能行。天行病後不可食。”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本草拾遺》:“治口吻瘡及陰莖熱瘡:越瓜燒存性,研末調敷。”

醫藥家論述

張璐《本經逢原》:“趙瓜,惟解酒毒,利小便宜之,燒灰敷口瘡及陰莖熱瘡,以其能解熱毒,收溼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