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花黨蔘

藥材名稱:柏子仁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柏實(《本經》),柏子、柏仁(《本草經集註》),側柏子(《日華子本草》)。

基源:為柏科側柏屬植物側柏的種仁。

原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

歷史:柏子仁原名“柏實”,《本經》列為上品。《別錄》謂:“生太山(即山東泰山)山谷。”蘇頌曰:“柏實生泰山山谷,今處處有之,而乾州(今陝西境內)者最佳,三月開花,九月結子,候成熟收採,蒸曝幹,春擂取熟人子用。”《證類本草》所附“乾州柏實”及“密州(今山東境內)柏實”圖及《綱目》所附“側柏”圖均與柏子仁的原植物側柏類同。

餘項參見“側柏葉”條。

生藥

採集:秋、冬季打下果實,搓去果殼,採收成熟種子,晒乾;碾碎外種皮,篩除雜質,收集種仁。藥材主產于山東濟寧、菏澤、泰安、萊蕪,河南許昌、信陽、南陽、開封,河北安國。

鑑別

性狀:種仁長卵形、長橢圓形或長圓錐形,長4~7mm,直徑1.5~3mm,頂端略尖,圓三稜形,有深棕色的點,基部鈍圓;表面淡黃色或黃白色,外有膜質內種皮包被,久貯色深,並有油滲出。橫切面乳白色或黃白色,胚乳較厚,子葉2枚或更多,富含油質。微有香氣,味淡而有油膩感。

顯微 粉末:深黃色或棕色,富油性。 ①內胚乳細胞類多角形、類長方形或類圓形,直徑17~69μm,壁薄,胞腔內充滿較大的糊粉粒以及脂肪油滴,糊粉粒溶化後留有網格狀痕跡。斷面碎片少見,外列細胞切向延長,被角質層,其外側常與含棕色物的內種皮細胞連結。 ②子葉細胞,類長方形,排列較整齊,直徑7~42μm,胞腔內充滿較小的糊粉粒及脂肪油滴,有時可見糊粉粒溶化後的網格樣痕跡。 ③糊粉粒,直徑3~9μm,其中擬球體1~2個,有的可見擬晶體。 ④種皮表皮細胞長條形,常與含棕色色素的下皮細胞連結,色素細胞界限不清楚。 ⑤種皮石細胞成群或單個散在,類方形或圓多角形,直徑17~90μm,壁厚4~25μm,胞腔內含草酸鈣方晶,偶有一個細胞含2個方晶。 ⑥草酸鈣方晶,直徑11~30μm。(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543頁.圖265)

理化:取樣品粉末適量,用水煎2次,濾過,合併濾液,濃縮成1·1的濃度,點於層析紙上,以正丁醋-醋酸-水(4.1·1)為展開劑,展開後,置紫外燈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349頁.圖245)

加工炮製:①柏子仁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的種皮,篩去灰屑。 ②炒柏子仁 取淨柏子仁,置鍋中,用文火加熱,炒至油黃色,有香氣逸出為度,取出,放涼。 ③柏子仁霜 取淨柏子仁,碾成泥狀,用布包嚴,經加熱後,壓去油脂,碾細。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熱,防蛀。

化學性質

含脂肪油約14%、皁甙、少量揮發油及植物甾醇、維生素A原、蛋白質等。

參考文獻

中藥志,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