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花

藥材名稱:丟了棒

名稱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概況

異名:追風棍、趕風債(《生草藥性備要》),趕風柴(《本草求原》),鹹魚頭(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大戟科白桐樹屬植物白桐樹的根及葉。白桐屬全世界約80種,中國約5種。

原植物:白桐樹Claoxylon polot(Burm.)Merr.

歷史:歷代本草未見有記載,僅見於《嶺南採藥錄》。雲:“丟了棒木本葉大,結子成球,紅色,葉甘,性平,治風溼腳痛,取葉七片,擂爛,熱酒沖服,敷跌打傷,消腫散瘀,用其根浸酒,祛風痰。”《生草藥性備要》亦有類似記載。

形態:灌木或喬木,高3~9m。小枝密被白色短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14cm,頂端與葉片連線處有2枚不明顯的小腺體;葉片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先端短漸尖,長10~20cm,寬5~12cm,初時兩面沿脈具疏柔毛,後脫落。花小,單性,雌雄異株;總狀花序腋生,花序梗及花柄密被絨毛,無花瓣,雄花序長14~30cm,雄花花萼3~4裂,外面被鏽色短柔毛,雄蕊20~25,花粉囊上端分離,直立;花盤腺體片狀,被毛,無退化雄蕊;雌蕊花萼3~4裂;子房2~3室,密被灰白色短茸毛。蒴果密被茸毛,三角狀扁球形,直徑約8mm,熟時紅色,3裂。花果期5~ 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598頁.圖2925)

生境與分佈:生於曠野灌叢中或疏林下。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越南至印度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晒乾。

鑑別:嫩枝圓柱形,表面黃綠色,有時可見紫暈,具細縱條紋,被細茸毛,有多數菱形或圓形突起的黃白色皮孔,枝皮內面常呈紫紅色;體輕,質脆,易折斷,髓部占斷面的1/2~2/3。葉互生,多皺縮,脫落,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寬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10~20cm,寬6~12cm,先端尖,基部渾圓,有兩個不甚明顯的腺體,邊緣具不規則的粗齒,下表面被細絨毛,葉脈隆起,常呈紫紅色;葉柄長5~18cm。氣微香,味微鹹而澀。以枝嫩、色黃綠、葉多者為佳。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性味:苦、辛,微溫。有小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甘,平。” ②《本草求原》:“苦、辛,微溫。”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淡,平。有小毒。”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辛、微苦,平,有毒。”

功效:祛風除溼,散瘀止痛。

主治: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痛,外傷瘀痛; ①《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溼腳痛,酒頂,用葉7片擂酒服。敷跌打,消腫痛。其根浸酒更妙。” ②《本草求原》:“治一切風溼酒風。”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除溼,散瘀止痛。治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痛,外傷瘀痛,腳氣水腫。”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根:治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痛,跌打腫痛,腳氣水腫。葉:外用治燒、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8g(鮮品15~30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燒傷:丟了棒葉晒乾研粉,消毒備用,另丟了棒以水煎2次,合併濃縮至1:1,消毒備用。先用水劑清潔創傷面,然後撒上藥粉包紮,每日換藥一次。”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痛,跌打腫痛,腳氣水腫:丟了棒根,9~15g水煎服,孕婦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