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藥材名稱:毒魚藤
名稱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概況
異名:白藥根、雷公藤蹄(《嶺南草藥志》)。
基源:為豆科崖豆藤屬植物毛瓣雞血藤的根、莖、葉。
原植物:毛瓣雞血藤Milleffia Pachyloba Drake〔Millettia lasiopetala(Hayata)Merr.〕
形態:攀援灌木,莖具縱紋和皮孔,嫩枝被長柔毛。單數羽狀複葉,小葉9~11,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5~16cm,寬3~6.5cm,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楔形或鈍,上面無毛,下面被黃褐色柔毛。總狀花序腋生或圓錐花序頂生,長10~25cm;花多數,長約1.5cm,3~6簇生於花序軸的短枝上,每一花序軸多達10餘簇;花梗、花萼均被黃褐色柔毛;花冠粉紅色,具香氣;旗瓣外面被金黃色絨毛,翼瓣、龍骨瓣外面具長硬毛一束;二體雄蕊(9+1),花絲無毛。莢果長橢圓形,長5~9cm,寬3.5cm,厚2cm,果瓣厚木質、具皮孔,近無毛。種子1~3,近扁圓球形,先端漸尖 花期4~6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396頁 圖2521)
生境與分佈:生於溪邊灌叢或疏林。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根、莖或葉。
藥性
性味:苦、辛,溫。有毒。 ①《嶺南草藥志》:“苦。大毒。”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辛,溫。大毒。” ③《新華本草綱要》:“苦、辛,溫。有毒。”
功效:散瘀止痛,殺蟲。
主治:跌打腫痛(面板未破),溼疹瘙癢,疥瘡,關節痛。 ①《嶺南草藥志》:“外用,殺蟲止癢,逐溼痺。”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散瘀止痛,殺蟲。” ③《新華本草綱要》:“治跌打腫痛(面板未破),面板疹癢,疥瘡,關節腫痛。”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不可內服。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嶺南草藥志》:“治遊走性關節炎:毒魚藤15g,南天仙子適量。共研末,先將毒魚藤以開水一杯浸漬,後入天仙子粉,即成糊狀,敷於患處。” ②《嶺南草藥志》:“治溼癩:毒魚藤60g,白醋120g。上藥煎水,每日洗1次,連洗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