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竹香

藥材名稱:金盞菊

名稱出處:《福建中草藥》

概況

異名:水漲菊、山金菊(《福建中草藥》),大金盞花(《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基源:為菊科金盞菊屬植物金盞菊的花、根。金盞菊屬全世界20~30餘種,產南歐和西亞;中國引種栽培2種,皆入藥。

原植物:金盞菊Calendula officinalis L.

形態: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60cm,基部木質,上部可分枝,被腺狀柔毛。葉無柄;下部葉葉片匙形;上部葉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4~9cm,寬1~2.5cm,頂端鈍或尖,基部多少抱莖。頭狀花序單生枝頂,直徑2.5~5cm;緣花雌性,結實,舌狀,舌片寬4~5mm,頂端有3齒,淡黃色至橙黃色;中央花兩性,不育,管狀,簷部擴大,具5淺裂,花葯基部箭形或有尾,花柱不分枝。瘦果淡黃色或淡褐色,全部內彎,外層的大,長可達5mm,半內彎,背面常有數行皮刺,頂端是內向的長喙,中層的舟狀,較寬而小,背面具縱肋和皮刺,邊緣具窄翅,內層的小,環狀。無冠毛。花果期4~7月。(圖見《貴州植物誌》.第9卷.263頁.圖版61∶3-7)

生境與分佈:原產南歐及西亞北部,現中國各地均有引種栽培,國外各地亦都栽培。

生藥

栽培:宜向陽溫暖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用種子繁殖,於9~10月或3~4月播種。按行株距各25cm開穴,深2~3cm,將種子拌入草木灰或細土後撒於穴內,覆薄土,每畝用種量0.5kg。出苗高7~10cm時間苗,每穴留苗2~3株,多餘幼苗可移栽大田。生長中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用人畜糞水追施。夏、秋高溫多溼季節,注意雨後排水,防止根部腐爛。

化學性質

花含金盞黃素(Flavochrome)、胡蘿蔔素、番茄烴(Lycopene)、蝴蝶梅黃素(Violaxanthin)、毛莨黃素(Flavoxanthin)、玉紅黃質(Rubixanthin)、揮發油、樹脂、粘液質、蘋果酸、十五酸、水楊酸、生物鹼。根含三萜烯甙類金盞花甙B。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