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毒

藥材名稱:龍齒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齒化石、龍牙(山西),青龍齒、白龍齒(習稱)。

基源:龍齒為古生代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alia,長鼻目Proboscidea,奇蹄目Perrisodactyla、偶蹄目Articdactyla等動物的牙齒化石。

歷史:龍齒始載於《本經》,附於龍骨項下。僅記載性味和效用,未記述形態。《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列入獸部龍骨項下,載:“生晉地(今山西臨汾市一帶)川穀及太山(今山東泰安縣東北十七裡)巖水岸土穴中死龍處。採無時。”並附有簡圖,還轉引陶弘景曰:“齒小強,猶有齒形。”說明是化石。綜上所述並參閱附圖,認為古今一致,均為哺乳動物的牙齒化石。有人調查考證龍齒距今約1200萬年到1萬年前的上新世和更新世哺乳動物的牙齒化石,其中尤以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的牙齒化石最多。據報道,日本皇宮正侖院內現存中國唐代的龍齒,均屬真象屬(Elephas)及劍齒象屬(Stegodon)動物的牙齒化石。

產地 參見“龍骨”條。

生藥

採集:挖出後除去泥土,敲去牙床。藥材產于山西、河南、河北、陝西、內蒙古。

鑑別:本品多破碎成不規則塊狀,完整者分犬齒與臼齒。犬齒呈圓錐形,或略彎曲,長約7cm,直徑約3cm,近尖端處常中空,臼齒呈圓柱形或方柱形,一端較細,略彎曲,長約5cm,多有深淺不同的溝稜。表面牙白色、青灰色、黑褐色或紅白色,粗糙或有時微顯琺瑯質,青灰色者習稱“青龍齒”,白色或稍帶黃色者習稱“白龍齒”。質堅硬,斷面分兩層,外層顯纖維狀層紋,內面色較深,內層類白色、淡黃色或淡棕色,具藍青色或棕色的條紋或斑點,吸溼性強。無臭,無味。以不帶牙床、吸溼性強者為佳。~般認為青龍齒品質較好。

加工炮製:①龍齒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打碎。 ②煅龍齒 取淨龍齒,置適宜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碾碎。

貯藏:置乾燥處,防潮。

化學性質

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磷酸鈣。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