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白苞芹
藥材名稱:凌霄花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女葳花(《本經》),馬捅花(湖南),苕華(《本經》),墮胎花(雲南)。
基源:為紫葳科凌霄屬植物凌霄的花。凌霄屬全世界2種,1種原產北美洲,另1種原產中國和日本,現兩種中國均有,均為藥用植物。
原植物: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Thunb.)Loisel.(Bignonia grandiflo ra Thunb.),又名紫葳(《植物名實圖考》),白狗腸(廣西),接骨風(四川),藤五加(貴州),過路蜈蚣(湖南),接骨丹(湖北),九龍下海(江西),五爪龍(江蘇),上樹龍(安徽),吹風亭(河南),倒掛金鐘、九重藤、紅花倒水蓮(廣東、廣西),追風箭、爭牆風、鑽方風、黃花凌霄(湖南),藤羅(貴州)。
歷史:始載於《本經》,列為中品,原名紫葳。《綱目》載:“俗謂赤豔曰紫葳,此花赤豔,故名。附木而上,高數丈,故曰凌霄。”《圖經本草》載:“今處處皆有,多生山中,人家園圃亦或種蒔之,初作藤,蔓生依大木,久延直至顛,其花黃赤,夏中乃盛……。今醫家多采花幹之。”《綱目》雲:“凌霄野生,蔓長數尺,得木而上即高數丈,年久者藤大如杯。春初生枝,入婦人血崩風毒藥……”一枝十餘數葉,尖長有齒,深青色,自夏至秋開花,一枝十餘朵,大如牽牛花,而頭開五瓣,赭黃色,有細點,秋深更赤,八月結莢如豆莢,長3寸許,其子輕薄如榆仁,馬兜鈴仁…。”按以上形態描述與現在用的凌霄花完全相同。
形態:攀援藤本。莖木質,表皮脫落,枯褐色,以氣生根攀附它物之上。葉對生,為單數羽狀複葉;小葉7~9枚,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兩側不等大,長3~6cm,寬1.5~3cm,側脈6~7對,兩面無毛,邊緣有粗鋸齒;葉軸長4~13cm;小葉柄長5(~10)mm。頂生疏散的圓錐花序,花序軸長15~20cm。花萼鍾狀,長3cm,分裂至中部,裂片披針形,長約1.5cm。花冠內面鮮紅色,外面橙黃色,長約5cm,裂片半圓形。雄蕊著生於花冠筒近基部,花絲線形,細長,長2~2.5cm,花葯黃色,個字形著生。花柱線形,長約3cm,柱頭扁平,2裂。蒴果頂端鈍。花期5~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9卷.5頁.圖版1、圖1-3)
生境與分佈:本種宜溫溼環境,分佈於長江流域各地以及河北、山東、河南、福建、廣東、廣西、陝西,在臺灣省有栽培。
生藥
栽培:適於溫暖溼潤氣候,不耐寒,略耐陰。幼苗期宜稍庇廕。對土壤要求不嚴,~般壤土均可栽植。主要在春季或雨季進行扦插繁殖,擷取2~3年生的藤莖,剪成15~20cm長的插條,以株行距各17cm插於苗床,保持土壤溼潤,待生根成活後再行定值,按行株距66×40cm穴栽。亦可在3~4月或8~9月間進行壓條繁殖,將藤莖壓埋,露出枝梢,待生根後再與母株切分,另行移植。或在早春進行分株繁殖,但很少用播種繁殖。定植後應設支柱搭架,注意中耕除草,開花前追肥。每年萌芽返青前可行疏剪,以利開花茂密。
採集:7~9月擇晴天採摘將開放的花朵,晒乾或文火烘乾,烘乾能保持花的原色。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
鑑別:花多皺縮捲曲或摺疊,長3~7cm。花萼鍾狀,中部5裂,裂片披針形,有縱脈10條,其中5條不顯著,花冠捲曲,黃棕色,5裂,筒部稍長於萼齒,雄蕊花葯個字形,黑棕色。氣微香,味微苦而略酸。以朵大、色棕黃、無花梗者為佳。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化學性質
花含芹菜素、β-谷甾醇[1]。
附 葉含環烯醚萜甙類物質:凌霄花甙(Campsiside)(1)[2,3]、5-Hydroxycampsiside、Campneoside Ⅰ、Campneoside Ⅱ、5-羥基凌霄恩甙(5-Hydroxycampenoside)(2)、洋丁香甙(Acteoside)、β-Hydroxyacteoside、Tecomoside、Cachineside Ⅰ[3]、CachinesideⅢ、Ⅳ、V[4]。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 1981;12(8):377。
[2] Chem pharm Bull 1985;33(6):2220。
[3] Phytochemistry 1985;24(1):139。
[4] Heterocyles 1986;24(9):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