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酢漿草

藥材名稱:陸英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蒴藋(《別錄》)。

基源:為忍冬科接骨木屬植物接骨草的全草及根。接骨木屬全世界約20種;中國有4~5種,全都入藥。

原植物:接骨木Sambucus chinensis Lindl.,又名走馬風、趕山虎(《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走馬箭、臭草(貴州)。

歷史:《本經》下品陸英條與《別錄》下品蒴藋條的異同問題歷代本草學者頗多爭議。陶弘景、馬志等人認為性味不同,或認為生長環境也不同,而應為兩種。甄權、蘇敬等人認為是同一物。《證類本草》、《唐本草》陸英條有注云:“此即蒴藋是也,後人不識,浪出蒴藋條。”本世紀60年代前,植物學與生藥學文獻認為陸英即本種,而蒴藿學名作Sambucus Javanica Reinw.ex Blume但70年代經植物學家考證,認為後者學名為鑑定上的錯誤,所書學名的定名人非Reinw.ex Blume,至此亦認為是同一物。

形態:高大草本至半灌木,高達3m;主根垂直,副根不多。莖有稜條,平滑無毛。髓部白色,葉對生,單數羽狀複葉,托葉葉狀或有時退化成藍色的腺體;小葉5~9,無柄或具短柄,葉片披針形,長5~12cm,寬3~5cm,先端漸尖,基部鈍圓,兩邊不等,邊緣具細鋸齒,近基部或中部以下邊緣常有1或數枚腺齒。大型復傘形花序頂生,直徑20~30cm,總梗和花梗被短絨毛,具由不孕花變成的黃色杯狀腺體;花小,白色;萼筒杯狀,萼齒三角形;花冠輻射,5裂,僅基部聯合,花葯黃色或紫色;子房3室,花柱極短或無,柱頭3裂。漿果狀核果球形,直徑3~4mm,橙黃色或深紅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322頁.圖605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2600m的山坡、林下、溝邊和草叢中,亦有栽培。分佈於中國中南、西南、華東(除山東外)及陝西、甘肅。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莖葉,晒乾;全年採根,洗淨,晒乾或鮮用。

化學性質

全草含黃酮類、酚性成分、鞣質、糖類、綠原酸[1];根還含生物鹼;幹葉含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α-香樹脂醇、棕櫚酸酯和多量硝酸鉀[2]、β-香樹脂醇、齊墩果酸、烏蘇酸(Ursolic acid)[3]。

附 種子含氰甙類[1]。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72:397。


[2]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345。


[3] 南京藥學院學報 1985:1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