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美術設計

[拼音]:chichao

[英文]:red tide

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發性繁殖引起水色異常的現象,主要發生在近海海域。又稱紅潮。

概述

赤潮現象古代文獻就曾提到。《舊約·出埃及記》有“河裡的水都變作血了,河裡的魚死了,河也腥臭了,……”的描述。20世紀以後,赤潮發生的次數逐年增加,如日本瀨戶內海在1955年以前的幾十年中,赤潮只出現5次,1965年1年就有44次,1970年有79次,1975年竟達 300次。中國浙江省的鎮海、定海和台州一帶近海海區在1933年曾發生過赤潮。近年來,在天津等地近海也出現過較嚴重的赤潮。江河、湖泊中出現類似的現象,通常稱為“水花”或“水華”。

赤潮的顏色,是由形成赤潮佔優勢的浮游生物種類的顏色決定的,如夜光藻(Noctiluca milialis)、無紋多溝藻(Polуkrikos schwartzi)和一種纖毛蟲(Mesodiniumrubrum)等形成的赤潮呈紅色,綠色鞭毛藻(Heterosingma inlandica) 大量繁殖時呈綠色,還有一些矽藻多時則呈褐色。

形成赤潮的生物種類很多, 現已查明有 60多種,常見的有: 腰鞭毛蟲(Dinofla gellata)、 裸甲藻(Gуmnodiniumaeruginosum)、 短裸甲藻(Gуmnodiniumbreve)、梭角藻(Ceratium fusus)、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中肋骨條矽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刺藻(Chaetoceros)、卵形隱藻(Crуptomonas ovata)、無紋多溝藻、夜光藻等。

發生赤潮的海區,赤潮生物主要分佈在離水面幾十釐米到一米左右的海水錶層。赤潮生物因種類不同,濃度有很大的差異。夜光藻引起的赤潮,每毫升海水中有夜光藻1000個以上;一種綠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每毫升海水中這種綠色鞭毛藻可高達幾十萬個。

成因

海洋受到有機物汙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碳等營養物質大量增加和聚積,造成海洋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豐富的營養鹽類,這是形成赤潮的基本原因。此外,海水受汙染後,鐵、錳等重金屬和維生素B12、四氮雜茚、間二氮雜苯等有機氮化合物的含量增加,促使赤潮生物在短時期內大量繁殖,這是赤潮發生的誘因。例如,海水中鐵、錳的含量比通常情況下高10~20倍時,赤潮生物可成10倍地增長繁殖。赤潮的發生還同海區的氣象、水文條件有關。一般認為,陽光強烈,水溫升高,海水停滯,海面上空氣流穩定等有利於赤潮生物的集結,是赤潮出現的自然條件。有人認為,水底層出現無氧和低氧水團,往往會引起赤潮。

赤潮形成的原因十分複雜,要徹底揭開赤潮之謎,還必須對赤潮生物繁殖的生理特性和海洋環境因素等做深入的研究。

危害

發生赤潮的海區的生態系統由於赤潮而遭到破壞。其危害主要有:

(1)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蓋海面,或附著在魚類的鰓上,使它們呼吸困難。

(2)赤潮生物在生長繁殖的代謝過程和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等過程中,消耗了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嚴重缺氧,魚、貝窒息而死;赤潮生物的死亡,促使細菌大量繁殖,有些細菌能產生有毒物質。

(3)有些赤潮生物體內及其代謝產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魚、貝中毒病變或死亡。如鏈狀膝溝藻(Cуaulax catenella)生的石房蛤毒素是一種劇烈的神經毒素。

參考文章

赤潮環保百科赤潮是怎樣產生的?環保百科為什麼會產生赤潮?地球科學赤潮的治理方法廢水治理什麼是赤潮?環保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