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蔥

藥材名稱:枸橘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枳實(《本經》),臭橘(《圖經本草》),鐵籬笆(《植物名實圖考》),上枳實(陝西),綠衣枳實(福建)。

基源:為芸香科枳屬植物枸橘的果實。枳屬只有1種,藥用。

原植物: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L.)Raf.

歷史:枳實《本經》始載之。《綱目》另載有枸橘,稱“枸橘處處有之,樹、葉與橘同,但幹多刺。三月開白花,青蕊不香,結實大如彈丸,形如枳實而殼薄,不香。人家多收種為藩蘺,亦或收小實,偽充枳實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從其描述及附圖與本品相吻合。它應是枳殼、枳實的正品。現今,其果實稱作綠衣枳實和綠衣枳殼,主產福建省。

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無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壓狀,莖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長1~5cm,刺基部扁平。葉基生,3出複葉;葉柄長1~3cm,葉翼寬2~5mm;頂生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6cm,寬0.7~3cm,先端微凹或圓,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明顯的小鋸齒;側生小葉較小.橢圓狀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時在主脈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點。花白色,具短柄,單生或對生於二年生枝條葉腋,常先葉開放,有香氣;萼片5,卵狀三角形,長5~6mm;花瓣5,倒卵狀匙形,長1.5~3cm,寬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長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數枚胚珠,花柱粗短,柱頭頭狀。柑果球形,直徑2~5cm,橙黃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於枝上。種子多數。花期4~5月,果期7~10月。(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45頁.圖27)

生境與分佈:多栽培於路旁、庭園作綠籬。中國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四川。

生藥

採集:8~9月果實未成熟時採摘,日晒夜露,至全部乾燥。藥材產於江蘇、浙江、四川、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鑑別:果實圓球形,直徑2~3.5cm;表面黃色或黃綠色,散有無數小油點及網狀隆起的皺紋,密被短柔毛,頂莖有明顯的柱基痕,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痕。斷面果皮厚2~3mm,黃白色,沿外緣散有黃色油點,中間有6~8果瓤,每瓤內有黃白色長橢圓形的種子數粒。

加工炮製:清水洗淨,浸泡,取出,潤透,切片,晒乾。”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果皮含揮發油,成分有α-蒎烯、莰烯、β-月桂烯、水芹烯、α-檸檬烯、γ-松油烯、對-傘花素、辛醛、甲基庚酮、辛醇乙酯、辛醇、芳樟醇、壬醇、甲酸橙花醇酯、香茅醇乙酸酯(Citronellyl acetate)、十二烷醛(Dodecanal)、香葉醇乙酸酯(Gerany】 acetate)、香葉醇甲酸酯(Geranyl formate)、β-蒎烯。未成熟果實含7-O-8-C-雙環氧異戊二烯香豆素、枸橘香豆素(Poncimarin)、異枸橘香豆素、7-(3’-甲基-2’,3’-環氧-丁氧基)-8-(3”-甲基-2”-氧代丁基)香豆素。還含柚皮甙、枳甙。種子含油1.9%,成分有脂肪酸、棕櫚酸、硬脂酸、亞油酸、油酸、亞麻酸、β-谷甾醇,還含酸橙皮油素(Aurapten)、6-甲氧基酸橙皮油素(6-Methoxyaurapten)、二萜內酯、歐前胡素。葉含枳甙、新枳甙、柚皮甙、野漆樹甙。根含枸橘素(Poncitrin)、印度榲桲素、邪蒿素(Seselin)、β-谷甾醇、γ-谷甾醇、黃柏內酯[1]。果實還含枸橘甙(Poncirin)[2]、Ponfolin[3],5-Hydroxynoracronycine、Nordentatin、Marmesin[4],胡蘿蔔素類的葉黃素過氧化物、α-羥基-胡蘿蔔素、堇黃素、Neoxanthin[5]、糖蛋白和Isoenzyme[6]。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56。


[2] 中草藥 1986;17(12):6。


[3] Chem Pharm Bull 1986;34(9):3922。


[4] J Nat prod 1986;49(6):1154。


[5] CA 1988;109:108316j。


[6] CA 1989;111:450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