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地桃花

藥材名稱:仙茅

名稱出處:《海藥本草》

概況

異名:獨茅(《開寶本草》),獨腳仙茅(廣東、廣西),千年棕、獨腳仙茅(江西、湖南),地棕(湖南、廣東、四川),小棕苞、假蟲草(雲南)。

基源:為石蒜科仙茅屬植物仙茅的乾燥根狀莖。仙茅屬全世界10餘種,分佈於熱帶地區,中國約7種。仙茅、大葉仙茅為藥用植物。

原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又名仙茅參、山棕皮、尖刀草(雲南)。

歷史:仙茅始載於《雷公炮炙論》。《海藥本草》謂仙茅“其葉似茅,久服輕身,故名。”《開寶本草》雲:“又名獨茅,婆羅門參。”《圖經本草》謂:“仙茅生西域……,今大庚嶺、蜀川、江湖兩浙諸州亦有之,葉青如茅而軟,腹略寬,而有縱紋,又似初生棕櫚,秧高尺許,至冬盡枯,春初乃生,3月有花如梔子,花黃色,不結實,其根獨莖而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細肉根相附,外皮稍粗,褐色,內肉黃白色,二月八月採根曝幹。”以上描述與本種相符。本品為少常用中藥。藥材主產四川。此外廣西、雲南、貴州、廣東各地亦產。行銷中國各地。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0~40cm,根狀莖向下直生,圓柱形,長可達30cm,粗約1cm,肉質,外皮褐色;鬚根常叢生,兩端細,中間粗,長可達6cm,肉質,具環狀橫紋。地上莖不明顯。葉基生,3~6枚,披針形,長10~30cm,寬0.1~2.5cm,頂端漸尖;基部下延成柄,柄基部擴大成鞘狀;葉脈明顯,兩面疏生長柔毛,後漸光滑。花葶極短,隱藏於葉鞘內;苞片披針形,膜質,具緣毛;花黃色;直徑約1cm,下部花筒線形,長約25cm,上部6裂,裂片披針形,被長柔毛;雄蕊6枚,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棒狀,漿果長矩圓形,稍肉質,長約1.2cm,頂端宿存有細長的花被筒。呈喙狀。種子稍呈球形,亮黑色,有喙,表面有波狀溝紋。花果期4~9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318頁.圖242)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600m以下的林中、草地或荒坡上。分佈於浙江、福建、江西、臺灣、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生藥

栽培:適於溫暖環境,能稍耐廕庇和乾旱,宜在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種。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在3~4月播種,按行距24~30cm開溝,深4cm,將種子拌入草木灰或細土後播下,播後覆薄土,每畝用種子量2~2.5kg,幼苗出土後結合鬆土除草,用人畜糞水追肥,培育2年後即可移栽,亦可將根莖折成2cm長的短節繁殖,培育1~2年後移栽。移栽可在秋末或早春進行,按行株距各23~27cm穴栽,深10cm左右每穴栽苗2~3株,栽後覆土壓緊。生長中注意中耕除草,追肥2次。

採集:2~4月發芽前或7~9月苗枯萎時挖取根莖,洗淨,除去鬚根和根頭,晒乾。或蒸後晒乾。

鑑別

性狀:根莖圓柱形,略彎曲,長3~10cm直徑3~8m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縱溝及橫皺紋與細孔狀的粗根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略呈角質狀,淡褐色或棕褐色,近中心處色較深,並有一深色環。氣微苦辛。以條粗、表面黑褐色者為佳。

顯微 根莖(直徑0.8cm)的橫切面:木栓層為4~7列木栓細胞。皮層寬廣,有少數根跡維管束;內皮層明顯。中柱維管束雜湊,中柱鞘處排列較密;維管束周木型或外韌型。基本組織中散有粘液細胞,類圓形,直徑84~168μm,內含草酸鈣針晶束,長約84μm,薄壁細胞內充滿澱粉粒。(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243)

理化:取樣品粉末5g,加乙醚10ml,室溫浸泡24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小體積,點於矽膠G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6∶3∶1)為展開劑,展距12cm置熒光燈(365nm)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66)

加工炮製:常用炮製方法有切制和酒制。 ①切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②酒制 取淨仙茅,噴淋黃酒拌勻,稍悶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仙茅100kg,用黃酒10kg。此外,尚有米制、泔制等。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化學性質

含酚甙類成分有:5,7-二甲氧雙氫楊梅素3-O-α-L-吡喃木糖基-4-Oβ-D吡喃葡萄糖甙(5,7-Dimethoxy-dihydromyricetin-3-O-α-L-xylopyranoy-4-O-β-D-glucopyranoside)、5-羥基-2-O-β-D-吡喃葡萄糖苯甲醯、2’,6’二甲氧基-苯甲酸酯、仙茅甙(Curculigoside)、苔黑酚葡萄糖甙(Orcinol glucoside)、2,4-二氯-3-甲基-5-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即仙茅素A(Curculigine A)(1)、地衣酚-3-β-D-吡喃木糖(1→6)-吡喃葡萄糖(Corchioside A)(2)[1~5]。

其它成分有:絲蘭皁甙(Yuccagenin)和石蒜鹼(Lyconne)二種生物鹼,3甲氧基-5-乙醯基-31-三十三烷烯、21-羥基四十烷-20-酮、4-甲基十七烷酸、4-乙醯基3-甲氧基-5-甲基三十烷、4-羥基三十烷-25-酮、8-羥基三十烷-29-酮、N-乙醯基-N-羥基甲酸甲酯、3-乙醯基5-甲酯基-2H-3,4,5,6-四氫-l,2,3-5,6,-氧雜連四氮苯、N,N,N’,N’-四甲基琥珀醯胺、三十一醇、β-谷甾醇、豆甾醇、環木菠羅烷醇、蔗糖。此外,還含鞣質4%、樹脂、甘露糖、葡萄糖[6~13]。

參考文獻

[1] CA 1976;85:43707h。


[2] CA 1984;100:56826z。


[3] 中草藥 1986;17(6):8。


[4] 中草藥 1987;18(5):2。


[5] CA 1989;111∶130757y。


[6] CA 1978;89∶160126m。


[7] CA 1982;97:141652d。


[8] CA 1985;102:42854m。


[9] CA 1983;99:50270c。


[10] CA 1985;102:42834e。


[11] CA 1989;110:132190m。


[12]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64。


[13] 全國中草藥彙編.上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7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