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黃堇

藥材名稱:苦菜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荼、芑(《詩經》),荼草、選(《本經》),遊冬(《別錄》),青菜、紫苦菜(《滇南本草》),苦苣、苦蕒、天香菜(《綱目》),滇苦菜、苦馬菜(《植物名實圖考》),麻苦苣(《甘肅中草藥手冊》),小鵝菜(《雲南藥用植物名錄》),苦苣菜(《浙江藥用植物志》)。

基源:為菊科苦苣菜屬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原植物: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

歷史:苦菜《本經》列為上品。《嘉祐本草》將苦菜與苦苣分列兩條。《綱目》載:“春初生苗,有赤莖、白莖二種,其中空而肥,折之有白汁出。葉似花蘿蔔菜葉,而色綠帶碧,上葉抱莖,梢葉似鶴嘴,每葉分叉,攛挺如穿葉狀,開黃花,如初綻野菊,一花結子一叢,如茼蒿子及鶴蝨子,花罷則收斂。子上有白毛茸茸,隨風飄揚,落處即生。”此描述所指,原植物似本品。但從本草和現實應用,古今苦菜名實,還應進一步考證。

形態:一年生草本,根紡錘形。莖中空,直立,高50~100cm,無毛或中上部被稀疏腺毛。下部葉柄有翅,基部擴大抱莖,葉片長橢圓狀倒披針形,長10~20cm,寬3~8cm,羽狀深裂,大頭狀羽狀全裂或半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刺狀齒或小尖齒;莖中上部葉無柄,基部寬大戟耳形。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組成傘房狀;總苞鍾狀,徑6~10mm,暗綠色;總苞片2~3層,草質,邊緣膜質,背面疏被腺毛,外層的較短,披針形,長3~4mm,中層長圓狀披針形,長7~8mm,頂端鈍,內層的與中層同形,長約10mm;全為舌狀花,兩性,黃色。瘦果長橢圓狀倒卵形,壓扁,成熟後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細皺紋;冠毛細軟,白色。花果期3~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684頁.圖6781)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路邊或荒野。本種為世界廣佈種。

化學性質

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甾醇乙酸酯、蒲公英甾醇苯酸酯、二氫蒲公英甾醇、二氫蒲公英甾醇乙酸酯、胡蘿蔔素、核黃素、維生素C、木犀草甙、金絲桃甙、蒙花甙、芹菜素、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東莨菪素、馬慄樹皮素[1]。地上部分還含新的二糖(1)[2]。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465。


[2] CA 1991;114:182026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