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蓮燈

藥材名稱:高山栲

名稱出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概況

異名:白櫟(雲南)。

基源:為殼鬥科栲屬植物高山栲的根、莖皮、果實入藥。

原植物: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 Franch.,又名高山慄(《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編》),滇錐慄(《雲南植物誌》)。

形態:常綠喬木,高達20m;幼枝無毛,有時有粉白色鱗粃。葉倒卵形或卵形,長6~11cm,寬3.5~7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或鈍,邊緣中部以上有疏鋸齒或波狀齒,無毛,下面初時有黃棕色鱗粃,老時銀灰色,側脈6~10對;葉柄長約1cm。雄花序常圓錐狀,軸密生黃褐色鱗粃。雌花單朵生於總苞內。殼鬥寬卵形至球形,常有短柄,頂端破裂,連刺直徑1.5~2cm;苞片鑽形,長3~6mm,基部合生成束並排成連續的4~6環;堅果寬卵形至球形,直徑0.8~1cm,長1~1.4cm,無毛;果臍小。(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417頁.圖83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500~2800m的林中。分佈於雲南、四川南部、貴州和廣西西南部。

藥性

性味:辛、澀、微苦,平。

功效:收斂止瀉,解毒消炎。

主治:《雲南藥用植物名錄》:“莖皮、根治腸炎、腹瀉;解大麻芋、附片、草烏中毒。果實治心悸,耳鳴,腰痛。果皮治面板瘙癢,面板過敏。寄生清熱止瀉。治感冒,咽炎,扁桃體炎,腹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莖皮、根30~60g;果實30~60g,研粉,糖水送服。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腸炎、腹瀉:高山栲根、莖皮30~60g,水煎服。”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心悸、耳鳴、腰痛:高山栲果實30~60g。研粉,糖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