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血

藥材名稱:排錢草

名稱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概況

異名:龍鱗草、午時合(《生草藥性備要》),金錢草、午時靈(《嶺南採藥錄》),金錢豹、四季春(《泉州本草》),雙金錢、紙錢劍,獵狸尾草(《福建中草藥》)。

基源:為豆科槐蘭屬植物排錢樹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排錢草Desmodium pulchellum(L.)Benth.[Phyllodium pulchellum(L.)Desv.,Hedysarum pulchellum L.],又名笠碗子樹(海南),牌錢樹(《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錢串草(江西),疊錢草(廣西),串錢草(廣東),圓葉小槐花(《臺灣植物誌》)。

歷史:本品以龍鱗草名始載於《生草藥性備要》,以金錢草名載於《嶺南採藥錄》。廣西、福建、江西民間草藥均載其有舒筋、活血、消炎等功用。近代對本品成份分析亦多有記載。

形態:灌木,高0.5~2m。植株被灰白色短柔毛。托葉三角形,長約0.5cm;三出羽狀複葉,革質;頂生小葉卵圓形或橢圓形,長6~12cm,寬2.5~4.5cm,側生小葉比頂生小1倍,先端鈍,漸尖,基部圓,葉緣微波狀,側脈6~10與葉緣相連,下面網脈明顯。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8~30cm,由12~60束傘形或叢生狀花序組成,每一束傘形花序有花2~6朵,包被於葉狀苞片內;花萼寬鍾狀,萼齒三角形,被長柔毛;花冠白色或淡黃色,長約0.7cm,旗瓣寬圓形,長約0.5cm,基部漸狹,翼瓣與龍骨瓣較狹,與旗瓣近等長;二體雄蕊(9∶1),花柱內彎。莢果稔珠狀,有二莢節,表皮被毛。種子2粒。花果期7~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445頁.圖2620)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草地或疏林。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及雲南。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切碎晒乾或鮮用。

化學性質

全株含蟾毒色胺(蟾蜍特寧;Bufotenine)、N,N二甲基色胺(N,NDimethyl-tryptamine)、5-甲氧基-N,N-二甲基色胺、5-甲氧基-N、N-二甲基色胺氧化物(5-Methoxy-N,N-dimetyl-tryptamine oxide)、禾草鹼(蘆竹鹼;Gramine)。種子含大黃素甲醚-1-葡萄糖基鼠李糖甙(Physciion-glucosyl rhamnoside)。

參考文獻

Chem & Ind 1964;1800,1965;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