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葉薯蕷

藥材名稱:紫鉚

名稱出處:《中國民族藥志》

概況

異名:邁掀(雲南傣語),麻路子(藏語)。

基源:為豆科紫鉚屬植物紫鉚的種子及樹皮中膠狀物。紫鉚屬有3種,其中2種供藥用。

原植物:紫鉚Butea monsperma(Lamk.)Taubert

形態:喬木,高10~17m,枝條被灰色或棕色絹狀短柔毛。單數羽狀複葉,小葉3枚,葉片革質,小葉闊卵狀菱形,長10~16cm,寬7.5~12cm,頂端圓形,常微凹,基部斜圓形,頂生小葉較小,側生小葉較大,上面近於無毛,有光澤,下面密被絹毛,網狀脈明顯,托葉小,外彎,被短柔毛,小托葉,鑽形,花大排成總狀花序,頂生、腋生或生於沒有葉的枝的節上,苞片線狀披針形,早落,花萼闊鍾狀,長約13mm,萼齒尖,上部2裂齒合生,被柔毛。花冠橙紅色,外面密被銀色絨毛,花瓣近相等,旗瓣卵形,急尖,闊2.5cm,龍骨瓣半圓形,有喙;雄蕊10,二體(9+1)。莢果扁長橢圓形,長15~22cm,闊4~5cm,被銀色絹毛,基部驟然狹窄為子房柄,下部薄或翼狀不裂,上端具1枚種子並沿種子周圍裂開。花期3~4月,果期5~7月。(圖見《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659頁.圖63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300m以下的山地林中或路邊林緣。分佈於中國雲南;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也有。

化學性質

從種皮中分離得到脲基甲酸(Allophanic acid)以及它的衍生物2-羥基-ω-甲基脲基甲酸(2-Hydroxy-ω-methylallophanic acid)[1]。從它的豆莢中得到一種新的亞胺,即紫鉚亞胺(Palasimide)[2]。從它乾燥的花中得到多種黃酮,其中包括紫鉚春(Butrin)和異紫鉚春(Isobutrin)以及四種氨基酸[3]。最近又從紫鉚種皮中分到兩個新化合物,分別為15-羥基二十五烷酸(15-Hydroxypenfacosanoic acid)和1-Carbomethoxy-2-carbomylhydrazine[4]。莖皮含美狄紫檀素(Medicarpin)、羽扇豆烯酮(Lupenone).羽扇豆醇(Lupeol)、谷甾醇、5-甲氧基染料木素(5-Methoxygenistein)和櫻黃素(Prunetin)[5]。

參考文獻

[1] CA 1988;109:89756r。


[2] CA 1990;113:168964t。


[3] CA 1991;115:228319q。


[4] CA 1991;115:131988u。


[5] CA 1993;118:35704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