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桃殼

藥材名稱:太白參

名稱出處:《陝西中草藥》

概況

異名:太白洋蔘、黑洋蔘(《陝西中草藥》)。

基源:為玄蔘科馬先蒿屬植物大衛馬先蒿的根狀莖。

原植物:大衛馬先蒿Pedicularis davidii Franch.,又名扭盔馬先蒿,(《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100cm,密被短毛。根粗壯,黃白色,肉質。莖常3~4條由根莖發出,圓柱形,具稜角,中空。葉互生,基生葉及下部葉有長柄:葉片卵狀長圓形至披針狀長圓形,長約7cm,寬約3cm,羽狀全裂,裂片羽狀淺裂,邊緣有重鋸齒。總狀花序頂生,花梗短;萼齒3枚,膜質;花冠黃色,或紫紅色,長12~16mm;筒伸直,盔的直立部分在自身的軸上扭旋,且在含雄蕊部分的基部強烈扭折,使喙指向後方,喙常捲成半環形;下脣大,3裂,中裂較小,寬腎形,花絲均有毛。蒴果,橢圓形。花期6~8月,果期8~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82頁.圖5578)

生境與分佈:生於高山肥沃土壤中或溝邊、路邊與草坡上。分佈於陝西、甘肅、四川。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晾乾。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藥性

性味:甘、微苦,平。 ①《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甘、微苦,溫。”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甘、微苦,平。有小毒。”

功效:益氣養陰,健脾和胃,止痛。

主治:病後體虛,氣陰不足,關節疼痛,不思飲食。 ①《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補虛,健脾胃,消炎止痛。” ②《陝西中草藥》:“滋陰補腎,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治身體虛弱,腎虛骨蒸潮熱,關節疼痛,不思飲食。”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病後體虛,陰虛潮熱,關節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30~60g);或燉肉服。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體虛頭暈:太白參、黨蔘各15g,細辛3g。水煎服”。

食療:《陝西中草藥》:“治骨蒸潮熱,周身關節疼痛:太白洋蔘120~150g,燉豬肉或豬蹄,分數次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