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樹葉

藥材名稱:九香蟲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黑兜蟲(《綱目》),瓜黑蝽(蔡邦華《昆蟲分類學》),蜣螂蟲、打屁蟲、屁巴蟲、屁板蟲、酒香蟲(《中藥志》)。

基源:為蝽科動物九香蟲的全蟲。

原動物:九香蟲.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歷史:本品首載於(《綱目》)。(中國動物藥》收歸昆蟲類藥,謂:“理氣止痛,溫中壯陽,治肝胃氣痛,陽痿等。”

形態:全體長卵圓形,褐色帶紫紅色。頭部狹尖。觸角5節,前4節黑色,第5節除基部外為紅黃色,第2節長於第3節。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均具不規則橫皺紋。前胸背板前狹後闊,前緣凹進,後緣略拱出。中部橫直,側角顯著,側接緣黑色,每節中間有暗紅黃色斑點,腹部背面為紅褐色。

生境與分佈:在江西每年發生一代,成蟲在土塊、石塊下及石縫中越冬,每年3月就出現。成蟲及若蟲均稍有群集性,喜食瓜類作物。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臺灣。

九香蟲的原動物還有小皺蝽Cyclopele parva Distant,又名小九香蟲。分佈於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雲南。

生藥

採集:冬、春兩季捕捉。捕後置罐內,加酒少許,蓋緊悶死;或置沸水中燙死,取出晒乾或烘乾。藥材主產於四川、貴州。

鑑別:全蟲略呈六角狀扁橢圓形,長1.6~2cm,寬1.8~2.2cm;表面棕褐色,略有光澤。頭小,與胸部略呈三角形,複眼突出,而圓狀,單眼1對,觸角1對,分5節,多已脫落。背部有翅兩對,外面的一對基部硬,內部一對膜質,透明;胸部有足3對,多已脫落。腹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每節至邊緣處有突起的小點。質脆,折斷後腹骨有淺棕色的內含物。氣特異,味微鹹。以個均勻、油性大、無蟲蛀者為佳。

加工炮製:常用炮製品有九香蟲和炒九香蟲。 ①九香蟲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②炒九香蟲取淨九香蟲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

此外,尚有焙制、酒制、酥酒制等炮製方法。

貯藏: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化學性質

含脂肪、蛋白質和甲殼質。脂肪中有硬脂酸、棕櫚酸、油酸。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