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白香青

藥材名稱:飛廉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飛輕(《本經》),天薺(《別靈》),飛廉蒿(《千金翼方》),老牛錯(《黑龍江中藥》),雷公菜(《湖南藥物志》)。

基源:為菊科飛廉屬植物絲毛飛廉的全草或根。飛廉屬全世界約95種,中國3種。

原植物:絲毛飛廉Carduus crispus L.,又名飛廉(《東北植物檢索表》)。

歷史:本品《本經》列為上品。《別錄》雲:“飛廉處處有,極似苦芙,惟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葉又多刻缺,花紫色。”《綱目》載:“飛廉神禽之名也,……此草附莖有皮如箭羽,復療風邪,故有飛廉、飛雉、飛輕諸名。”觀其附圖,並對照商品藥材,原植物與絲毛飛廉基本一致。中國陝西、甘肅、青海等地作“大薊”入藥。

形態:二年生草本,主根直立或偏斜。莖直立,高40~150cm,具條稜,有綠色的翅,翅有齒刺。葉互生,下部和中部葉片為橢圓狀披針形,長5~18cm,寬1~7cm,羽狀深裂或半裂,側裂片7~12對,偏斜半橢圓形、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邊緣有大小不等的三角形或偏斜三角形刺齒;葉向上漸小,最上部葉線狀倒披針形或寬線形;葉片表面綠色,有稀疏多細胞長節毛,背面灰綠色或淺灰白色,被蛛絲狀薄綿毛,沿脈有較多的多細胞長節毛,基部漸狹,兩側沿莖下延成莖翅。頭狀花序常3~5個集生於分枝或莖端;總苞卵圓形,徑1.5~2mm,總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向內漸長,中層線狀披針形,頂端長尖,向外反曲,內層線形,膜質,稍帶紫色;管狀花紫紅色。瘦果長橢圓形,頂端平截;冠毛白色或灰白色,刺毛狀,稍粗糙。花果期4~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8卷.第1分冊.圖版19: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400~3600m的山坡草地、田間荒地、河旁、林下。廣泛分佈於中國各地。歐洲、北美、原蘇聯西伯利亞、中亞、蒙古、朝鮮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冬、春季採根,夏季採莖、葉及花,晒乾或鮮用。藥材產陝西、甘肅、青海等地。

鑑別:莖圓柱形,直徑2~10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具縱稜,附有黃綠色的葉狀翅,翅有針刺;質脆,斷面白色,髓部常呈空洞。葉皺縮破碎,完整者橢圓狀披針形,羽狀深裂,裂片邊緣具不規則的齒裂,並具不等長的針刺,上面黃褐色,無毛,下面有絲狀毛。頭狀花序2~3個著生於枝端;總苞鐘形,黃褐色,直徑約2cm,苞片多層,外層較內層逐漸變短,線狀披針形,先端長尖,成刺狀,向外反捲;冠毛刺狀,黃白色。氣味微弱。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附 同屬植物利刺飛廉Carduus acanthoides L.莖部含有降壓生物鹼飛廉鹼(Acanthoidine)和去氫飛廉鹼(Acanthoine)。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