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蓮

藥材名稱:韭根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韭黃(《綱目》)。

基源:為百合科蔥屬植物韭的乾燥根及鱗莖。

原植物:韭Allium tuberosum Rottl.ex Spreng.

餘項參見“韭菜子”條。

藥性

性味:辛,溫。 ①《綱目》:“溫。” ②《醫林纂要》:“甘、辛、酸,熱。”

功效:散瘀,消積,止汗。

主治:胸痞,跌打損傷,食積腹脹,虛汗,盜汗。 ①《別錄》:“主養髮。” ②《本草拾遺》:“搗根汁多服,主胸痺骨痛不可觸者。” ③《綱目》“功用與韭葉相同。”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諸癬。” ⑤《醫林纂要》:“大補命火,去瘀血,續筋骨,逐陳寒,療損傷;加酒服之,回陽救急。” ⑥《分類草藥性》:“治風熱,消食積,明目清昏,補遺精,止鼻血,清虛火,搽疳瘡,重喉蟻癢。” ⑦《現代實用中藥》:“治吐血及衄血,又搗汁塗漆瘡。” ⑧《新華本草綱要》:“鬚根40~50條煎服,連服2~4天,治盜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陰虛內熱及瘡瘍、目疾患者忌用。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千金方》:“治鼻衄:韭根、蔥根同搗,棗大,內鼻中,少時更著。” ②《海上仙方》:“治赤白帶下:韭根搗汁,和童尿露1夜,空心溫服。” ③《湖北中草藥志》:“治跌打損傷後引起尿瀦留:韭菜蔸120g,蚯蚓60g,共搗成泥。外敷尾椎骨約半小時,即開始排尿,由少而多。” ④驅蛔散(湖南中醫雜誌 1987;(6))治蛔蟲病腹痛:韭菜蔸10個,蔥蔸10個,鮮苦楝根皮125g,艾葉10g,花椒10g,橘葉30g,莪術6g,芒硝15g,酒藥子1粒。先將艾葉、藥酒子、花椒、莪術、芒硝研成細末,再將鮮韭菜蔸、鮮蔥蔸、橘葉、鮮苦楝根皮切碎,二藥混合,加酒炒熱,敷於患處,外用包巾固定,縛緊。膽道蛔蟲敷劍突下,腸蛔蟲病和蛔蟲性腸梗阻敷臍部,敷藥要保持37℃以上溫度,最好在敷藥上面加一熱水袋保溫,藥物敷幹後再加酒炒熱重敷,每日1劑,重者2劑。 ⑤陝西中醫 1980;(6):“治帶狀皰疹:鮮韭菜根30g,地龍泥(地龍之排洩物)15g。共置碗中搗爛,加少量香油,和勻置陰涼處備用。先將患處面板擦洗乾淨,再用藥攤敷(0.5cm厚),以紗布覆蓋即可。” ⑥新疆中醫藥 1990;(4):“治軟組織損傷:韭菜根(洗淨)500g,白酒(75%乙醇)適量。將韭菜根用刀切短,搗碎放入碗中,邊加白酒邊攪動,攪成糊狀即可。先用調好的糊少量放在區域性,進行搓揉,然後用溼毛巾將糊蓋在區域性一層,包好,再在上面包上一塊塑料布以防外溢。發熱時可將塑料布解開,每隔12小時揉1次,換1次。”

單方應用:①《經驗方》:“治五般癬瘡:韭根炒存性,搗末,以豬脂油調,敷之,三度差。”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陰虛盜汗:韭菜根60g,水煎服。” ③《湖北中草藥志》:“治鼻衄:韭菜根適量搗爛,塞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