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母子葉
藥材名稱:水蛇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公蠣蛇(陶弘景命名)。
基源:為遊蛇科動物水蛇和鉛色水蛇的肉。
原動物:水蛇Enhydris c hinensis(Gray)。鉛色水蛇Enhydris plumbea(Boie)
歷史:水蛇始載於《綱目》,李時珍曰:“水蛇所在有之,生水中。大如鱔,黃黑色,有纈紋,齧人不甚毒。肉甘、鹹,寒,無毒。主治消渴煩熱,毒痢。”此後,《本草求原》記載水蛇肉有明目作用。《聖惠方》用水蛇肉配伍麝香等藥為丸,用於治療消渴,四肢煩熱,口乾心躁。
形態:水蛇體長60cm左右,頭部較大,與頸可明顯區分,有後溝牙。吻端寬鈍,吻鱗寬度超過高度,從背面可見。鼻孔具瓣膜,位於吻背面。左右鼻鱗彼此相切,鼻間鱗1;前額鱗2;額鱗窄長,其長度等於從它到吻鱗或吻端的距離;頰鱗1;眶前鱗1;眶後鱗2;前顳鱗1;後顳鱗2;上脣鱗7(3~1~3)或8(3~1~5);下脣鱗10,前4片切前頦片;背鱗平滑,項部25行,中部23(25)行,肛前19行;腹鱗雄性142~154、雌性139~149行;肛鱗2;尾下鱗雄性47~51對,雌性41~48對。生活時背面深灰色或灰棕色,具大小不一的黑點,排成三縱行,背鱗最外行暗灰色,外側2~3行紅棕色,每一腹鱗前半部暗灰色,後半部黃白色,上脣鱗亦為黃白色。
生境與分佈:生活於平原、丘陵、山麓的流溪、池塘、稻田或水渠內。以泥鰍、鱔魚或其它小魚為食。分佈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廣東、海南、廣西。
鉛色水蛇與水蛇不同之處為體形較小而勻稱,全長30cm左右。頭大小適中,與頸區分不明顯,上脣鱗8(3~2~3);下脣鱗10,前5片切前頦片;背鱗頸部13行,中部19行,肛前17行;腹鱗124~132;肛鱗2分;尾下鱗雄性36~42對,雌性大多為39對。生活時背面灰橄欖綠色,或有小黑點綴連成細脊紋。上脣鱗最外側2~3行,背鱗和腹面灰色或略帶黃色,腹面常有黑斑點,腹正中線上的黑點有時綴成縱紋直至尾部。生活於稻田、水溝及其附近,山區溪溝邊最易發現。分佈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
藥性
性味:甘、鹹,寒。
主治:①《綱目》:“治消渴,煩熱,毒痢。” ②《本草求原》:“明目。”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太平聖惠方》:“治消渴,口乾心躁:水蛇1條(活者剝皮,炙黃搗末),蝸牛不拘多少(水浸5日,取涎,入膩粉煎令稠),麝香0.3g(細末)。上藥,用粟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薑湯下10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