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光
[拼音]:Li Tang
中國北宋末南宋初畫家。字晞古,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生卒年不詳。宋徽宗時任畫院待詔,據記載他曾以巧妙地表現“竹鎖橋邊賣酒家”的詩句試題受到宋徽宗的賞識。靖康之變(1127)李唐已近80高齡,仍跋涉千里至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市上隱名賣畫,後得到太尉邵巨集淵推薦,於建炎(1127~1130)年間重入畫院,任待詔,授成忠郎,賜金紫。宋高宗趙構為康王時,即欣賞李唐的畫藝,南渡後,對這位老畫家的繪畫藝術更是十分推重,認為可與唐代著名畫家李思訓相媲美。
在繪畫上,李唐是宋代繪畫史上的承前啟後的人物。他善畫山水、人物、禽獸、界畫,能作青綠山水,尤以水墨山水為人稱道。他早年的山水畫,熔鑄了荊浩畫山石四面峻厚的氣勢和范寬墨氣厚重、皴法老硬、山頂林木茂密的技巧,用筆剛勁縝密,山石瘦硬而有稜角,表現出北方山水的峭拔雄渾。南渡後,李唐筆力益壯、佈置更佳,開始晚年變法。面對山明水秀、雲煙變幻的江南,他用墨變得更加淋漓暢快,乾澀的多層積累的筆墨被代之以爽利簡略的皴擦渲染。他以雲遮霧罩來表現山水蒼茫的無限深度,以粗放的夾雜著偏鋒的用筆,恣意刷出山石具有強烈體積感的塊面,創造了大斧劈皴法。在佈局上,他改變了以往全景式山水的構圖法,採取頂天立地的方式,突出描繪自然山水的一角。從此一變北宋山水畫嚴謹的格局,而開南宋豪放簡括的水墨山水畫的新面貌。對稍晚於他的劉松年、馬遠、夏圭等人的繪畫創作影響很大,後世將他們4人合稱為南宋四家。在國土半壁淪喪、民族存亡危難之際,李唐眷念祖國河山之情和復仇雪恥的願望,在人物畫裡表現得更為強烈。他畫的《晉文公復國圖》及《采薇圖》等作品,寄寓了愛國之情。《采薇圖》突出地表現了人物的精神狀態,衣紋用的是方折硬勁的折蘆描。另外,李唐還工於畫牛,頗得戴嵩遺法。
現存李唐的傳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江山小景圖》、《清溪漁隱圖》(傳)、《晉文公復國圖》、《采薇圖》等。
《萬壑松風圖》(臺北故宮博物院),絹本,水墨淺設色,縱188.7釐米,橫139.8釐米,繪於宣和六年(1124)。該圖巉巖峻拔、方硬高聳,峰巒鬱盤,山泉奔躍,松林茂密,筆墨爽健蒼鬱,給人以強烈印象。
《江山小景圖》(臺北故宮博物院),圖中江流浩蕩、 風帆迅疾,江畔山岩崢嶸、 林木豐茂,澗水激湍、山路縈繞,樓閣人物點綴其間,雖名小景卻有大氣魄。
《清溪漁隱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此畫以巧妙的章法和淋漓粗放的水墨闊筆長皴,出色地表現了雨後溪畔綠樹覆蔭,溪水潺潺,山石明淨,漁翁垂釣於江葦淺灘間的幽靜境界。
《晉文公復國圖》(臺北故宮博物院),長卷,絹本,線描淺設色。該圖採用連環畫的形式描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19年後輾轉回國當政的故事。全圖人物生動,屋宇車馬描畫整齊而無刻畫呆滯習氣,風格近似李公麟。
《采薇圖》(故宮博物院),絹本,水墨淺設色,縱27釐米,橫90釐米。描繪殷商亡國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采薇首陽山,寧肯餓死也不與周朝合作的故事。畫面右邊是古藤纏繞的大松樹,左邊是奇崛如鐵的楓樹,樹身兩相揖讓,有力地烘托了山崖間坡石上席地對坐、會心交談的兄弟倆。伯夷雙手抱膝,雙目凝注,鬚髮蓬亂,神情堅毅;叔齊身體前傾,出色地表達了人物不同的個性和精神氣質。陰溼荒涼而壓抑的環境,更反襯出人物昂揚的心態。粗線勾勒的樹木,大斧劈皴擦的山石,溼漉漉的水墨暈染,加重了畫面沉鬱的氣氛。作品所表現的凜然正氣和悲憤之情,隱喻著畫師對南宋統治集團向金人妥協投降行為的不滿(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