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薑
藥材名稱:獨腳烏桕
名稱出處:《陸川本草》
概況
異名:夜牽牛、青龍跌打(《全國中草藥彙編》),假葡萄(《采色生草藥圖譜》),萬年薯、接骨藤(《福建藥物志》)。
基源:為葡萄科白粉藤屬植物雞心藤的根和莖。
原植物:雞心藤Cissus kerrii Craib(C.modeccoides Planch.var.subintegra Cagn.;C.modeccoides var.kerrii Craib),又名白粉藤(《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形態:草質藤本,長達數米,無毛。莖鈍四方形,略扁,上有條紋,有節,嫩莖稍肉質,綠色,常被白粉,無毛。干時易從節上分離;卷鬚與葉對生,不分叉。單葉,互生;葉柄長1.5~5.5cm,無毛,越近莖枝上部越短;托葉長圓形,頂端鈍,基部心形;葉片膜質,長、寬為5~11cm,3淺裂或不裂,心形,頂端漸尖,基部心形,淺心形或截形,邊緣有疏離而尖銳的細鋸齒,基出脈5,最外側一對常向外緣分叉。聚傘花序,與葉對生,短於葉片,長3~4.5cm,花梗無毛;花小,兩性,4基數,黃綠色;花萼杯狀,無毛;花瓣卵狀三角形,較厚,長2~2.5mm,花盤淺碟狀,4淺裂與子房基部合生,被疏毛;子房2室,無毛,花柱短而鈍,鑽形。漿果球形,直徑6~8mm,有種子一顆。花期4~8月,果期5~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782頁.圖3293)
生境與分佈:生長於山野灌叢,溝谷、石隙中。分佈於中國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印度、菲律賓也有。
生藥
採集:秋、冬季採收根及莖藤。
藥性
性味:甘、苦,涼。 ①《陸川本草》:“甘、苦,微寒。” ②《南寧市藥物志》:“辛,平。有小毒。” ③《廣東中草藥》:“淡、微辛,平。”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行血。
主治:胃炎,癰疽瘡瘍,淋巴結結核。跌打損傷。 ①《陸川本草》:“行血破積。治跌打損傷,暗傷積血。” ②《南寧市藥物志》:“殺菌,埋口,生肌,治遠年爛瘡,久不收口。” ③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結消腫,清熱止痛。治淋巴結結核,腎炎,癰疽瘡瘍,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佈。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