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香附子

藥材名稱:蜈蚣萍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邊箕萍(《綱目拾遺》),大魚萍、馬萍(《福建中草藥》),水百腳、槐瓢(《上海常見中草藥》),大浮萍、包田麻(《貴州草藥》),蜈蚣漂(《全國中草藥彙編》),草鞋蘋(《鼎湖山植物手冊》),槐葉草(《中醫藥研究資料》)。

基源:為槐葉蘋科槐葉蘋屬植物槐葉蘋的乾燥全草。槐葉蘋屬全世界約10種;中國僅一種,供藥用。

原植物:槐葉蘋Salvinia natans(L.)All.(Marsilea natans L.)

歷史:首載(《綱目拾遺》),又稱邊箕萍,雲:“生溪間田港止水中,若流水則不生。形如蕨箕,中一莖,兩旁細葉攢對,似蜈蚣狀,故名。葉頗糙澀,不似浮萍之光澤。”《群芳譜》稱麻薸萍。如上所述,今考證為本種。

形態:漂浮植物。莖細長而橫生,被褐色節狀柔毛,無根。葉3片輪生,均有柄,其中上面2葉漂浮水面,在莖兩側緊密排列,形如槐葉,橢圓形至長圓形,長8~12mm,寬5~8mm,頂端圓鈍,基部圓形或略呈心形,全緣;中脈兩側各有15~20條側脈,每條側脈上有5~7束粗短毛;葉片草質,表面綠色,滿布突起的束狀短毛,背面灰褐色,被有節的粗短毛;另一葉細裂成鬚根狀的假根,密生有節的粗毛,懸垂於水中。孢子果4~8個,簇生於假根的基部,外被成束的疏短毛;大孢子果小,內有少數具短柄的大孢子囊,各含一個大孢子;小孢子果略大,內有多數有長柄的小孢子囊,各有64個小孢子。(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284頁.圖567)

生境與分佈:生於水田、溝溪或靜水的水面上。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及西南地區。

藥性

性味:①《閩南民間草藥》:“苦,平。”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辛,寒。”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勞熱,浮腫,疔瘡,溼疹,火燙傷。 ①《上海常用中草藥》:“治癰腫疔毒,瘀血積痛。” ②《貴州草藥》:“清熱,除溼,消腫。”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癰腫疔毒,瘀血腫痛,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6~32g。外用:搗敷或煎湯薰洗。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貴州草藥》:“治浮腫:大浮萍、三角風、八角楓、臭牡丹、大血藤、小血藤各60~120g。煮水蒸氣薰治。”

單方應用:①《閩南民間草藥》:“治虛勞熱:蜈蚣萍全草30~60g(洗淨),甜瓜條15g。上2藥攤放在小竹篩上,再將竹篩安燉鍋內架空,蓋密,隔水燉1~2小時,令藥液滴在鍋中,然後取服。” ②《福建中草藥》:“治溼疹:1)鮮蜈蚣萍30~60g。水煎服。2)鮮蜈蚣萍、鮮細葉桉葉各適量。水煎湯洗。” ③《福建中草藥》:“治赤遊丹毒:鮮蜈蚣萍和食鹽少許搗爛,貼大椎穴,症狀未減者加貼囟門,未見效者加貼臍中。” ④《福建中草藥》:“治眉疔:鮮蜈蚣萍和蜜搗敷患處。” ⑤《福建中草藥》:“治口脣疔:鮮蜈蚣萍和蟑螂肚2個,食鹽少許。搗敷患處。” ⑥《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誌》:“治火燙傷:槐葉蘋炙存性,研末調油外敷。面板未破者,可用槐葉蘋全草加食鹽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