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牡丹根

藥材名稱:乳漿大戟

名稱出處:《秦嶺植物誌》

概況

異名:乳漿草、奶漿草、爛巴眼(《新華本草綱要》)。

基源: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乳漿大戟的根。

原植物:乳漿大戟Euphorbia esula L.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5~40cm,有白色乳汁。莖直立,有縱長條紋,下部帶淡紫色。短枝或營養枝上的葉密集簇生,條形,長1.5~3cm;長枝或開花的莖上的葉互生,較為稀疏,葉片倒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先端圓鈍微凹或具凸尖。總狀花序多歧聚傘狀,頂生,通常具5傘梗呈傘狀,每傘梗再二~三回分叉;苞片對生,寬心形,頂端短驟凸。杯狀花序;總苞頂端4裂;腺體4,位於裂片之間,新月形而兩端呈短角狀。蒴果無毛;種子長約2mm,灰褐色或有棕色斑點。花期5~6月,果期6~7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622頁.圖2973)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山溝草地或砂質地上。分佈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及雲南。亞洲其他地區和歐洲也有分佈。

化學性質

含大戟醇、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 cycloartanol)、β-香樹脂醇、粘黴烯醇(Glutenol)、巨大戟二萜醇-13,20-二苯甲酸酯(Ingenol-13,20-dibenzcate)[1]。

附 地上部分含β-谷甾醇、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二十六醇-1、二十九烷、三十一烷[2]。山柰酚-3-β-D-葡萄糖醛酸[3]。吲哚-3-乙酸氧化酶、耐熱的吲哚乙酸氧化酶抑制物[4],二十五烷、二十八烷、三十烷、三十二烷、三十三烷、生物鹼[2]。種子含水分7.81%,脂肪30.85%,蛋白質22.9%,糖2.82%,灰分5.25%,纖維素30.37%[5]。

參考文獻

[1] J Nat Prod 1978;41:193。


[2] CA 1968;69:33521y。


[3] CA 1971;74:23103c。


[4] CA 1964;60:13571b。


[5] CA 1929;23: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