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葉槲蕨

藥材名稱:苦蕎麥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蕎葉七(《陝西草藥》),苦喬頭(《貴州民間方藥集》),萬年蕎、野南蕎、韃靼蓼、野蕎麥(《中藥大辭典》)。

基源:為蓼科蕎麥屬植物苦蕎麥的種子。蕎麥屬全世界約15種;中國約8種,2種入藥。

原植物:苦蕎麥Fagopyrum tataricum Gaertn.

歷史:明代《綱目》始載之,雲:“苦蕎,出南方,春社前後種之。莖青,多枝葉,似蕎麥而尖,開花帶綠色,結實亦似蕎麥,稍尖而稜角不峭,其味苦惡。農家磨搗為粉,蒸使氣餾,滴去黃汁,乃可作為糕餌食之,色如豬肝,谷之下者。”所說即是本種。

形態: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達80cm,有細條紋,具成列的軟毛,有少數細弱分枝。葉有長柄;葉片寬三角,長2~8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託鞘斜形,膜質。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梗細長;花排列稀疏,花被白色或淡紅色,5深裂,裂片橢圓形,長約2mm;雄蕊8,短於花被;花柱3,較短。瘦果卵形,長4~5mm,黑褐色,具3稜,稜角下部為鈍圓,上部則甚銳,有3條縱溝。花期7~8月,果期8~9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1295頁.2650條圖)

生境與分佈:多生長於林邊草地。分佈於中國東北、西北、西南等地。亞洲、歐洲和北美均有分佈。

化學性質

附 全草含蘆丁,葉含3%~5.4%,果實含1%。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