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斷舍離,告別你一團糟的生活

用斷舍離,告別你一團糟的生活

  表妹大學期間談了物件,畢業前,表妹選擇了考研深造,而男朋友直接參加工作。彼此追求的目標毫無交叉,價值觀永遠不在一條水平線。儘管表妹心如明鏡,卻還是割捨不下四年的感情,爭吵越來越多,對彼此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愛情,就是會讓一個人這麼沒出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相比勇氣可嘉,更願意選擇苟且度日。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每年整理衣櫃無數次,衣服永遠只增不減。隨之而來的是選擇焦慮症和毫無節制的購物慾,以及搬家時叫苦不迭的哀嘆。

  長輩們從小就教育我們不要浪費,扔了可惜。在這種傳統教育觀念的薰陶下,我們完美地秉承了它,卻把生活過得越來越糟。

  一個朋友大學被父母逼著學了會計專業,當年最熱門的專業之一,但其實自己最感興趣的是經濟管理。畢業後他順著家人鋪好的路在一家小企業上班,不加班、工資可觀。他並不快樂,但介於父母的良苦用心,陷入兩難境地。

  有人問:“總是擔心未來怎麼辦?”“要麼行動,要麼放下。”

  以上故事,許多人也親身經歷過不少。他們難以擺脫對對不合適感情的執念、物品的佔有、對金錢和理想進行理性、果斷的權衡與抉擇。他們越來越不安,因為內心過剩的願望、過多的期待、過分的害怕,限制了他們與內心的自己真誠對話。

  要想在大量囤積的物品、難以割捨的愛情、不喜歡的工作中擺脫出來,關鍵是要學會斷舍離。斷舍離,即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人們在對任何東西作出取捨時,更多是要看它對於當下的自己意味著什麼,而不是考慮將來或過去它的意義所在。往後看,它已經成為了你美好記憶中的一部分,實物的存在也不再那麼重要。而對於會引發消極情緒的物品,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全部丟棄。放下過去的自己,就是放過過去的自己。

往前看,將來的事情是永遠無法預料的,何不率性灑脫一些,不被這些可能無用的東西而羈絆。這些物品就好比籃球替補隊員,他們每場比賽都必須到位。但絕大部分情況下,替補隊員能起到關鍵作用的情況屈指可數。

  對物品的捨棄,更多的是給自己減壓。將當前短時期不再用得上、或許久未再用過的東西清理掉,心情也會隨之變得輕快起來。在一件件認真審視物品時,我們會更深刻認識到購買一件物品對本身的意義,從而在源頭上剋制自己的.購買慾。

  松浦彌太郎先生說:“無論做什麼事,永遠不要忘記人的存在。”每件物品的存在之所以有獨一無二的意義,是因為擁有他的人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用自己的理解來為自己的物品獨家定製它存在的意義。更進一步說,人們在評判一件物品的去留時,應聚焦於自身。一切以自己為主,以這件物品對於自己獨特的意義為主。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需不需要用。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斷舍離的本質就是深入挖掘自身,對物品進行定期的的整理和捨棄。這絕不是單純的習慣養成,而是思維方式的改變。當學會如何進行斷舍離,我們就離更深入瞭解自己邁進了一大步。斷舍離是一個需要終生實踐的理念,就好比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最大意義就是不斷探索自己。

  人生生來就是無意義的,因為需要自己為自己量身定製。

  將斷舍離理念遷移到感情和工作領域也能取得同樣的效果。人們只有經過理性分析,使自己處於核心位置,才能更好地放下盤羈在心頭的牽絆,使生活輕鬆自由。若被感性的情感和他人的期許所牽絆,則便必然舉步維艱、無法探索出生命真正的意義。

  不論是人與物、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己的內心狀態和情感才是最關鍵的。和對方在一起你是樂觀還是消極?是打雞血般地與對方一起精進、還是得過且過、苟且度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是元氣滿滿還是怨聲載道?是把自己的工作看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是生計所迫?

  斷舍離並不是主張將自己的物品毫無原則地清空,以保證房間的整潔和舒適,也不是單純地指導人們對自己的物品進行收納整理、物歸其位。它聚焦於人對於本身生命的探索,思索任何其他事物對於自己的意義。

  切斷物品蜂擁而至的勢頭,擺脫感性衝動的禁錮。無所畏懼地追尋自己的內心,用心體會自己存在的意義和他物對你的意義,便是對斷舍離最好的詮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