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蕨雞

藥材名稱:菟絲子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菟絲實(《吳普本草》),吐絲子(《本草求源》),無娘藤米米(《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黃藤子、龍鬚子(《東北藥物志》),蘿絲子(《江蘇植物藥材志》),纏龍子(《中藥材手冊》),黃灣子、黃網子、黃蘿子、豆鬚子(《山東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旋花科菟絲子屬植物菟絲子、其他金燈藤、歐洲菟絲子、南方菟絲子和大花菟絲子的乾燥成熟的種子部分地區也藥用。菟絲子屬植物全世界約170種,中國約有10種。

原植物: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金燈藤Cuscuta japoniica Choisy,又名大菟絲子《中藥志》,日本菟絲子《中草藥》。歐洲菟絲子Cuscuta europaea Linn.。南方菟絲子Cuscuta australis R.Br.。大花菟絲子Cuscuta reflexa Roxb.又名展瓣菟絲子《中藥志》。

歷史:菟絲子始載於《本經》列為上品。《證類本草》引蘇頌之言:“夏生苗如絲綜蔓延草木之上,或雲無根假氣而生,六、七月結實,極細如蠶子,土黃色,九月收採暴幹。”李時珍曰:“多生荒園古道,其子入地,初生有根,及長沿草物,其根自斷,無葉有花,白色微紅,香亦襲人。結實如秕豆而細,色黃。”根據這些記載,證明本草所記菟絲子與現今使用的菟絲子,其原植物是一致的。

形態:菟絲子,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纏繞,黃色,纖細,直徑為1mm,無葉。花序側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傘形成小團傘花序,近於無總花梗;苞片及小苞片,鱗片狀;花梗稍粗壯,長僅1mm許;花萼杯狀,中部以下連合,裂片三角狀,長約1.5mm,頂端鈍;花冠白色,壺形,長約3mm,裂片三角狀卵形,項端銳尖或鈍,向外反折,宿存;雄蕊著生花冠裂片彎缺微下處;鱗片長圓形,邊緣長流蘇狀;子房近球形,花柱2,等長或不等長,柱頭球形。蒴果球形,直徑約3mm,幾乎全為宿存花冠所包圍,成熟時整齊的周裂。種子2~4,淡褐色,卵形,長約1mm,表面粗糙。花期7~9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4卷.1分冊.146頁.圖版31:4~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3000m的田邊、山坡陽處、路邊灌叢或海邊沙丘,通常寄生於豆科、菊科、疾藜科等多種植物上。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內蒙古、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四川、雲南等省。伊朗、阿富汗、日本、朝鮮、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也有分佈。

金燈藤 與菟絲子的區別是花柱單一,柱頭2裂,花冠長3~4mm。花期8月,果期9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4卷.1分冊.146頁.圖版31:8~11)寄生於草本或灌木上,分佈於中國南北各省。越南、朝鮮、日本也有分佈。

歐洲菟絲子 與菟絲子的區別是柱頭伸長呈圓柱狀、棒狀或短圓錐狀,但比子房短許多;萼片不增厚。(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4卷.1分冊.146頁.圖版31:1~3)生於海拔840~3100m的路邊草叢陽處,或河邊,山地,寄生於菊科、豆科、藜科等草本植物上。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內蒙古。陝西、山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歐洲、北非、和西亞有分佈偶見於美洲。

南方菟絲子 與菟絲子的區別是:雄蕊著生於花冠裂片彎缺處,蒴果僅下半部被宿存花冠包圍,成熟時不規則開裂。(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4卷.1分冊.153頁.圖版32:1~3)生於海拔50~2000m田邊路旁的菊科蒿子、豆科、馬鞭草科牡荊屬等草本或小灌木上。分佈於中國吉林、遼寧、河北、甘肅、寧夏、新疆、陝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東、臺灣等省。分佈自亞洲的中、南、東部向南經馬來西亞至印度尼西亞以至大洋洲。

大花菟絲子 與菟絲子的區別是:花柱單一,極短,柱頭2,舌狀長圓形,明顯較花柱長;花較大,花冠長5~9mm。(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4卷.1分冊.146頁.圖版31:12~16)生於海拔900~2800m的路旁或山谷灌叢中,分佈於中國湖南、四川、雲南、西藏。阿富汗、巴基斯坦,經印度、泰國、斯里蘭卡至馬來西亞也有。

生藥

採集:秋季種子成熟時與寄主一同割下全株,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洗淨,晒乾。

菟絲子主產于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江蘇、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

大花菟絲子產於甘肅、山東、江蘇、河北、四川等地。

鑑別

性狀:菟絲子種子類球形或卵圓形,膨大部分稍扁,直徑1~ 1.5mm,一端略呈喙狀突出偏向一側,微凹處有淺色圓點,中央有條形的種子;表面淡褐色或灰黃色,略粗糙,在擴大鏡下可見有密細小點。種子用開水浸泡,表面有粘性,加熱煮沸至種皮破裂,則露出黃白色細長卷旋狀的胚。氣無,味淡。

以粒飽滿者為佳。

大花菟絲子種子性狀與上種相似,比菟絲子大,直徑2~3mm,表面淡褐色或黃棕色。

顯微 菟絲子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為1列大形類方形細胞,壁不均勻增厚,木化,細胞外壁中央凹下,角隅處角狀突起,內含棕色物。柵狀細胞狹長2列,外列細胞略短,壁木化,內列細胞較長,壁非木化,外側近交界處有光輝帶。其下為頹廢的薄壁細胞。胚乳細胞壁厚,內含糊粉粒。(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585頁.圖371)粉末灰黃色。 ①種皮柵狀細胞黃棕色,斷面觀細胞2列,外方有表皮,外列柵狀細胞長13~24μm,寬4~9μm,壁較薄,木化,內列柵狀細胞長32~56μm,寬4~9μm,壁較厚,非木化,光輝帶位於內列柵狀細胞的上部;表面觀為多角形稍皺縮的細胞群。 ②種皮表皮細胞斷面觀類方形,直徑19~37μm,側壁稍增厚;表面觀圓多角形,角隅處壁明顯增厚。 ③內胚乳細胞類多角形,壁厚薄不一,含細小澱粉粒,直徑2~6μm,並含脂肪油滴。 ④子葉細胞斷面觀葉肉組織有明顯的三角形細胞間隙,細胞含細小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⑤螺紋及網紋導管直徑6~19μm。(圖見徐國鈞《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563頁.圖275)

理化:取樣品粉末2g,用石油醚脫脂,脫脂粉末加甲醇20ml,冷浸12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10ml,點於矽膠G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3)為展開劑,展距10.6cm,噴1%三氯化鋁乙醇溶液,置紫外燈下觀察,顯藍色斑點。(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586頁.圖372)

加工炮製:①酒菟絲子 取淨菟絲子置鍋內,加適量水煮至開裂,不斷翻動,待水被吸盡呈稠粥狀時,加入黃酒白麵拌勻,取出,壓成大片,切成長方塊(長約2cm,寬約1.5cm,厚約1cm),乾燥。每菟絲子100kg,用黃酒15kg,白麵15kg。 ②鹽菟絲餅 取淨菟絲子用鹽水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菟絲子100kg,用食鹽2kg。 ③炒菟絲子 取淨菟絲子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有爆裂聲時,取出放涼。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酒菟絲餅、鹽菟絲子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樹脂、糖類[1]、β-胡蘿蔔素、γ-胡蘿蔔素、5,6-環氧-α-胡蘿蔔素(α-Carotene-5,6-epoxide)、蒲公英黃質(Taraxanthin)、葉黃素(Lutein)[2]、檞皮素、紫雲英甙、金絲桃甙、檞皮素-3-O-β-半乳糖-7-O-β-葡萄糖甙[3]。

參考文獻

[1]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冊) 1972:417。


[2] Phytochemistry 1965;4(2):349。


[3] 中國中藥雜誌 1992;17(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