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漿菜
藥材名稱:海芋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羞天草(《庚辛玉冊》),天荷、觀音蓮(《綱目》),獨腳蓮(《分類草藥性》),野芋(《嶺南採藥錄》),痕芋頭(《南寧市藥物志》)。
基源:為天南星科海芋屬植物海芋的根莖。海芋屬全世界約70種;中國有4種,其中有2種藥用。
原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
歷史:羞天草一名首載於《庚辛玉冊》,雲:“羞天草,陰草也,生江廣深谷澗邊,其葉極大,可以御雨,葉青紫色,花如蓮花”,這裡所說的蓮花似指在蕾,即如李時珍所說的穗如觀音像,俗呼為觀音蓮,所述與本種頗為一致。《綱目》始稱為海芋:“海芋生蜀中,今亦處處有之,春生苗高四五尺,有葉如芋而有幹,夏秋間抽莖開花,碧色,花中有蕊,長作穗,如觀音像在圓尖之狀,故俗稱為觀音蓮……。”這裡的花是指佛焰花序,碧色者應為佛焰苞,花中之蕊應為佛焰苞內的肉穗花序,據上所述,海芋即為上述原植物。
形態:大型常綠草本植物,具匍匐根莖,有直立的地上莖,基部長出不定芽條。葉多數,螺狀排列,粗厚,長可達1.5m,基部連鞘寬5~10cm;葉片亞革質,箭狀卵形,長50~90cm,寬40~90cm,後裂片聯合1/5~1/10,幼株葉片聯合較多;前裂片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長勝於寬,1級側脈9~12對;後裂片多少圓形,彎缺銳尖。葉柄和中肋變黑色、褐色或白色。花序柄2~3枚叢生,長12~60cm。佛焰苞管部綠色,長3~5cm,粗3~4cm,卵形或短橢圓形;簷部蕾時綠色,花時黃綠色、綠白色,凋萎時變黃色、白色,舟狀,長圓形,先端喙狀,長10~30cm,周圍4~8cm。肉穗花序芳香,雌花序白色,長2~4cm,不育雄花序綠白色,長2.5~6cm,能育雄花序淡黃色,長3~7cm;附屬器淡綠色至乳黃色,圓錐狀,長3~3.5cm,粗1~2cm,嵌以不規則的槽紋。漿果紅色,卵狀,長8~10mm,粗5~8mm,種子1~2。花期四季,但在密陰的林下常不開花。(圖見《中國植物誌》.第13卷.第2分冊.77頁.圖版14∶2-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700m以下的熱帶雨林林緣或河谷野芭蕉林下。分佈於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自孟加拉、印度至馬來半島、中南半島以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亦有分佈。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挖根莖。
鑑別
性狀:根莖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圓柱形,大小不一,長者可達30cm,直徑3~6cm或更粗;商品多切成不規則的1~3mm厚的薄片,捲曲或皺縮,外皮棕黃色,光滑,偶有殘存鱗葉,切面白色或黃白色,有顆粒狀突起及波狀皺紋。質硬,帶膠質。氣微,味淡,嚼之麻舌刺喉。以斷面色白者為佳。
顯微 根莖橫切面:木栓細胞10餘列。基本組織絕大部分為薄壁組織,含眾多草酸鈣簇晶,直徑32~60cm。中柱部散有含草酸鈣針晶的長圓形粘液細胞,針晶長88~112μm,維管束多為周木型,導管直徑至110μm。(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503頁.圖373)
理化:取樣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l,冷浸24小時,取上清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β-谷甾醇為對照,以氯仿-甲醇(95∶5)為展開劑,展距20cm,噴10%磷鉬酸乙醇溶液,加熱顯色,所有斑點均為灰藍色。(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40頁.圖33)
加工炮製:加工時以布或紙墊手(或戴手套)以免中毒。用刀削去外皮,切片,以清水浸漂5~7天,多次換水,取出晒乾或鮮用。藥材主產於廣東、廣西、福建、雲南。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有毒成分山芋鹼[1]和1種抑制胰蛋白酶的成分,分子量為37400[2]。
附 同屬植物尖尾芋(A.cucullata)含多種氨基酸和焦粘酸、蘋果酸、β-谷甾醇[3]。
參考文獻
[1] 中國經濟植物誌.下冊.科學出版社,1961:1975。
[2] Phytochemistry 1989;28(11):3019。
[3] 中草藥 198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