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牡丹導遊詞

河南洛陽牡丹導遊詞

  牡丹是我國著名的傳統花卉,原為野生植物,與荊棘無異,主要產於我國的青藏高原、黃河流域、巴山秦嶺、山西的中條山、河南的伏牛山和邙山等地區,原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牡丹在洛陽栽培,據史料記載:始於隋而盛於唐。"名甲天下"於北宋時期《隋志·素問》中有"清明次五日,牡丹華"的記載。自隋以來,牡丹在民間栽培的基礎上,開始進入皇家園林,成為宮廷的寵物。公元604年隋場帝建都洛陽,闢西苑周200裡,多種牡丹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家牡丹園。及至唐宋,洛陽一直處於國都、陪都地位,栽培、觀賞牡丹之風日盛。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即是當時狀況的真實寫照。皇家宮苑,寺觀園林,私家花園鱗次櫛比,宋代理學家邵雍寫有"人間佳節唯寒食,天下名園重洛陽"之名句,可想當時洛陽園林之盛,花卉之壯觀。每至春暖花開時"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成為京城洛陽的亮麗景觀。詩人劉禹錫的"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以及宋代文人司馬光的"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叢中十萬家,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均描繪出唐、宋時期洛陽人們賞花的狂熱程度。

  中國的著名花卉數百種,各顯其長,入伍群芳,但惟有牡丹品位極高。它花朵碩大,品種繁多,姿色萬千,冠壓群芳。"觀古今花譜,佳麗360多種,無一可與牡丹倫比。因此,被譽為"花中之王"。而洛陽地處中原,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適於牡丹生長髮育。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洛陽做官時,他飽覽了洛陽名勝古蹟,對洛陽牡丹情有獨鍾,著有《洛陽牡丹記》。他的"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的詩句道出了洛陽牡丹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據說,很早以前,邙山上的野生牡丹人們不以為貴,常割其為柴,有個青年十分憐惜,將其移植院內,精心護養。在一一方手帕,上面繡有大朵的牡丹。這個青年納悶,正要相問少女忽然不見了。展開繡帕,但見上面題有一首詩:"芳名洛陽花,邙嶺為我家。感君情意重,來春見奇葩。"到了第二年春,這位青年家中的牡丹花困果然豐碩豔麗,婀娜含情,從此他便以種植牡丹為生,家境日見豐裕。看來,傳說中的這位後生該是洛陽最早的"牡丹種植專家"啦。

  自唐代以來千餘年間,洛陽出了不少栽培牡丹的能工巧匠。《龍城錄》中記載:"洛人宋單父,字仲孺,能詩,善種植之術。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鬥色,人不能知其術,上皇(唐玄宗)召至驪山植萬本,色各別,賜千金歸,宮人呼為花師。"歷代文人學士吟詠洛陽牡丹流香吐馥、曠代絕姿的詩句美不勝收。唐人王亦真寫洛陽牡丹:"牡丹妖豔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大詩人白居易在《買花》一詩中寫道:"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家家習為俗,人人迷於悟",此詩道出了洛陽牡丹的珍貴及人們對牡丹的`摯愛。

  據說唐太和年間,暮春之日,唐文宗李昂在內殿賞牡丹花,問畫家程修己:"今京邑傳唱牡丹詩,誰為首?"程答:"中書舍人李正封雲: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昂聽罷讚不絕口,便稱洛陽牡丹"國色天香",於是牡丹便有"國色天香"之譽。

  千餘年間,洛陽牡丹佳品迭出,千姿百態,豔麗迷人。歐陽修的"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道出了真諦。歷史上最盛時牡丹品種可達119個。現在已達500多個品種,概括地說,可分為"三類、九色、十型"。三類,即單頭類、重頭類和混合類。這個是按當年每枝上的花朵數分類,一朵的為單頭花、二朵的為雙頭花、三朵為三頭牡丹。九色是指紅、粉、紫、藍、黃、白、綠等花色,這是按牡丹的顏色分類。十型主要根據洛陽牡丹花瓣的多少、大小、排列方式及花朵的形態特徵分類。19世紀,英國進化論學者達爾文在他的鉅著《物種起源》裡曾援引洛陽牡丹的生態變異,作為他《進化論》學說的佐證。宋時,洛陽姚姓人家的姚黃和後周宰相魏仁博家培育的魏紫分別被稱為花王、花後。"姚黃一枝開,眾豔氣如削"。元豐年間,洛陽進獻宋神宗姚黃一朵,花大一尺二寸,神宗興奮不已,競不顧他那君臨天下的身份,把花插到頭上,可見,皇帝對牡丹的痴迷程度,並從此傳為佳話。

  唐宋以來,不少文人騷客不惜洋洋灑灑為牡丹作詩撰文,形成洋洋大觀的牡丹文化,並演繹出眾多有關牡丹的神話傳說、軟聞趣事。

  傳說,天授二年臘月初一,西京長安大雪紛飛,武則天飲酒作詩,乘興醉筆寫下沼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連夜開放,獨牡丹不違時令,閉蕊不開。武則天盛怒之下,將牡丹貶出長安,發配洛陽,並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難,體如焦炭;卻根枝不散,在嚴寒凜冽中挺立依然,來年春風勁吹之時,花開更豔,被譽為"焦骨牡丹"。

  對牡丹的另一傳說,則是唐明皇李隆基偕楊玉環夜遊長安宮沉香亭,這位"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貴妃,聞聽洛陽牡丹已盛開,而禁苑中的木芍藥尚含苞末綻,遂使宮人擊鼓催之,花仍不開,她一怒之下,將牡丹全部貶到洛陽。可牡丹到了東京洛陽,剎那間,百花枝頭燦爛輝煌,一齊綻放。其實,以科學態度觀之,西安雖和洛陽在同一緯度線上,但溫、溼度較洛陽均稍低,洛陽則西隔崇山峻嶺,又在邙山之陽,較長安春早之故。為此,一代詩仙李白有《清平調》詞"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東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之句譏諷楊玉環,由是貴妃銜恨,貶抑一代詩仙李太白,終生鬱郁不得其志。

  這些傳說顯示出牡丹不畏淫威、堅貞不屈的風格,也正是中華民族錚錚鐵骨和浩然正氣的寫照。

  自從洛陽牡丹享譽國內外之後,前來求購的絡繹不絕,隋、唐兩代中日交往頻繁、洛陽牡丹傳至日本,被日本人民奉若至寶。我國的鄰邦朝鮮、韓國也廣為栽培,隨後,美洲、歐洲不少國家也相繼引種,把洛陽牡丹稱為"中國花"或"天都神花"。北宋末年,中原兵陷,洛陽宮苑毀於一旦,牡丹的栽培、繁殖也隨之衰微,移至南宋京城杭州。明亮靖年間毫州、曹州人自洛移植牡丹,成為新的牡丹勝地。四川天彭、江蘇鹽城均有洛陽牡丹名品栽種,自此,洛陽牡丹遍及神州。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歷盡滄桑,洛陽牡丹只剩下30多個品種。1959年秋,周思來總理視察洛陽拖拉機廠,專門詢問洛陽牡丹的情況。周總理的關心引起了洛陽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迅速恢復擴大種植面積,相繼在王城公園、牡丹公園;西苑、南關花園,開闢了牡丹觀賞區,並在郵山新建國色牡丹園,洛浦公園形成了十公里牡丹長廊,並建起千畝牡丹基因庫;洛陽市人大常委會把牡丹定為市花,於1983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牡丹花會。從此,處處牡丹,戶戶天香,牡丹品種發展到500多個。每年花會,姚黃、魏紫、青龍臥墨池、貴妃醉酒等牡丹名品,各呈嬌態,看花人摩肩接踵,如痴、如醉、如夢、如幻。洛陽王城公園曾創下一天接待遊客近30萬人次的記錄。花盛期,城內居民蜂擁往觀,萬人空巷。正是:"看花看到牡丹月,萬事全忘自不知。"

  與牡丹花會相映成趣的是洛陽牡丹燈會。洛陽燈會,姑於隋、唐,1000多年來,已成為人們喜慶節日的一大習俗。近年來,洛陽花燈聲譽鵲起,成為我國三大燈會之一。晝賞牡丹夜觀燈,把一年一度的牡丹花會推向高潮。每年牡丹燈會,千道流霞染醉漫天星斗,萬家燈火搖醒沉寂夜空。彩燈如詩如。畫流光溢彩,令你辨不清是置身仙境還是人間。更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初冬,全國競選"國花"領導小組透過新聞界披露候選國花方案是:一國一花--牡丹。此時,一場早鎔的大雪使九朝古都披上銀裝,而洛陽耐火研究院花圃一株牡丹卻適時傲雪怒放,人們奔走相告,無不先睹為快。新華社等數十家新聞單位爭相報道,驚呼"國花評選傳佳音,牡丹應知雪中笑"的百年奇觀。

  近年來,洛陽牡丹不僅走出了國門,而且還遠銷到日本、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結束了牡丹"能看不能買"的歷史。牡丹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各項技術都有新的突破,基本上達到了"花開花落隨人意,春來秋去不相關",為進一步開發洛陽牡丹奠定了基礎。

  宋人李格非曾記述:"天下之治亂,侯於洛陽之興衰,洛陽之興衰,侯於園圃之興廢。"時序更替,滄海桑田,無不向人們昭示著一個哲理:國興則花榮。今天,我國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牡丹猶如東方之彩霞,裝扮著中華大地的錦繡河山。牡丹,這個千古花魂,訴說著我們中華民族圖強思變的史詩。牡丹為洛陽著裝,洛陽為牡丹揚名。牡丹與古都榮辱與共。花開歌盛世,花謝孕生機;牡丹是洛陽衝出國門、走向世界的紐帶與橋樑,牡丹,是古都的美學徽章,它將伴隨洛陽前進的步伐,邁向新的輝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