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腳烏桕葉
藥材名稱:卷絲苦苣苔
名稱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概況
異名:渣加哈梧(藏名)。
基源:為苦苣苔科珊瑚苣苔屬植物卷絲苣苔的全草。全世界約11種;中國約有9種、5變種,其中藥用的4種。
原植物:卷絲苣苔Corallodiscus kingianus(Craib)Burtt(Didissardra kingiana Craib)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而粗。葉全部基生,蓮座狀,具柄;葉片革質,菱狀狹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稀卵圓形,長2~9cm,寬1.4~3cm,頂端銳尖,稀鈍,基部楔形,邊緣向上面稍捲曲,具不整齊細鋸齒或近全緣,上面無毛,平展,稀稍具皺褶,下面密被鏽色氈狀綿毛,側脈每邊4~5條,上面微凹,下面隆起;葉柄寬,扁平,長0~4.5cm,寬2~6mm,被鏽色綿毛。聚傘花序2~3分枝,2~6條,每花序具7~20、花;花序梗長6.5~17cm,與花梗及花萼密被鏽色綿毛,果時部份脫落;苞片不存在;花梗長6~10mm。花萼鍾狀,5裂達近基部至中部,裂片長圓形,長2~3mm,寬約0.6mm,內面無毛,具5脈。花冠筒狀,淡紫色,紫藍色,長15~16mm,外面無毛,內面下脣一側具淡褐色髯毛和兩條深褐色斑紋;筒長8~12mm,直徑3~4mm;上脣2裂,裂片半圓形,長約1mm,頂端圓形,有時微凹,下脣3裂,裂片卵圓形或近圓形,長4~5mm,寬約4mm。雄蕊4,上雄蕊長約3mm,著生於距花冠基部約3mm處,下雄蕊長約6mm,著生於距花冠基部3.5mm處,花絲無毛,有時捲曲,花葯長圓形,長約0.5mm,藥室匯合,基部極叉開;退化雄蕊長約1.5mm,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2mm處。花盤高0.7mm。雌蕊無毛,子房長圓形,長約3mm,花柱比子房長,約6mm,柱頭頭狀,微凹。蒴果長圓形,長約2cm。花期6~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64卷.1分冊.圖版60.1-3)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林下石上,海拔2800~4600m。分佈於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青海(囊謙)、西藏。錫金、不丹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7~8月採收。
藥性
性味:甘、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強腎,止血。
主治:食物中毒,熱性腹瀉,陽痿早洩,月經失調,白帶過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西藏常用中草藥》:“解野菜、肉類及烏頭中毒:卷絲苦苣苔3~6g,煎湯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