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牡丹
藥材名稱:乾漆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漆渣、漆底、漆腳(《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漆樹科漆屬植物漆的樹脂經加工後的乾燥品。漆屬全世界有20餘種,中國約15種。
原植物:漆Toxiicodendron vernicifluum(Stokes)F.A.Barkl.(Rhus verniciflua Stokes),又名大木漆、小木漆(湖北),山漆(湖南、福建),楂首(湖南),瞎妮子(山東)。
歷史:漆列於《本經》上品。《蜀本草》載:“漆樹高二三丈餘,皮白,葉似椿,花似槐,其子似牛李子,木心黃,六、七月刻取滋汁。”後歷代諸家本草均有漆的記述,據考現所用之乾漆即本種。
形態:落葉喬木,高達20m。樹皮灰白色,粗糙,呈不規則縱裂;小枝粗壯,被棕黃色絨毛,後變無毛,具圓形或心形的大葉痕和突起的皮孔;頂芽大而顯著,被棕黃色絨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常螺旋狀排列;葉柄長7~14cm,被微柔毛,近基部膨大,半圓形,上面平;葉軸圓柱形,被微柔毛;小葉4~6對,小葉柄長4~7mm,上面具槽,被柔毛;小葉片膜質至薄紙質,卵形,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13cm,寬3~6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偏斜,圓形或闊楔形,全緣;葉面通常無毛或僅沿中脈疏被微柔毛,葉背沿脈上被平展黃色微柔毛;葉背沿脈上被平展黃色柔毛,稀近無毛,側脈10~15對,兩面略突。圓錐花序長15~30cm,與葉近等長,被灰黃色微柔毛,花序軸及分枝纖細,疏花;花黃綠色;雄花花梗纖細,長1~3cm;雌花花梗粗短;花萼無毛,裂片卵形,長約0.8mm,先端鈍;花瓣長圓形,長約2.5mm,寬約1.2mm,具細密的褐色羽狀脈紋,先端鈍,開花時外卷;雄蕊長約2.5mm,花絲線形,與花葯等長,或近等長,在雌花中較短,花葯長圓形;花盤5淺裂,無毛;子房球形,直徑約1.5mm,花柱3。果序多少下垂,核果腎形或橢圓形不偏斜,略壓扁,長5~6mm,寬7~8mm,先端銳尖,基部截形;外果皮黃色,無毛,具光澤,成熟後不裂;中果皮臘質,具樹脂道條紋;果核棕色,與果同形,長約3mm,寬約5mm,堅硬。花期5~6月,果期7~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45卷.第1分冊.111頁.圖版31:1-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800~2800m的向陽山坡林內,也有栽培。中國除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和新疆外,各地均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氣候,不耐嚴寒及強風;在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陽避風山區種植。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一般早春播種,播前用溫熱水浸種催芽,按15×30cm的株行距開穴播種,每穴下7~8粒。播後覆土蓋草,保持土壤溼潤。幼苗出土後揭去蓋草,進行田間管理,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每穴留2~3株。幼苗生長1年後或移栽造林。株行距5m左右.每畝可栽植40~50株。每年須進行一次培育管理。注意病蟲害防治。
採集:一般取漆桶內用剩的漆渣,乾燥。
鑑別:本品呈不規則塊狀;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顯顆粒狀或蜂窩狀,有光澤。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微有漆臭。用火點燃能燃燒,冒黑煙,漆臭更強。以塊整、色黑、堅硬、漆臭重者為佳。
加工炮製:常用炮製品有乾漆炭。
乾漆炭 ①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砸成小塊,洗淨,晒乾後置煅鍋內,上蓋一個口徑較小的鍋,兩鍋接合處用鹽泥封固,上壓重物。蓋鍋底部貼一白紙或放幾粒大米,用文武火加熱,煅至白紙或大米呈老黃色為度。離火,待涼後取出,剁成小塊。 ②取原藥材擦掙,砸成小塊,置於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煙盡,焦黑色,取出放涼。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密閉儲存,防火。
化學性質
生漆含粗漆酚及少量的氫化漆酚(Hydrourushiol)、漆酶(Laccase)和樹膠等。
參考文獻
J Amer Chem Soc 1954;76: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