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樹

[拼音]:jinqiangyu

[英文]:tuna

硬骨魚綱鱸形目(Perciformes)金槍魚科 (Thunni-dae)魚類的統稱。世界重要海洋經濟魚類。廣泛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區,為暖水性和大洋性洄游魚類。中國沿海均產,以南海和臺灣海峽種類較多。

形態

體紡錘形、圓筒狀或稍側扁,甚粗壯。頭椎形。口中大。上下頜牙或強或弱;犁骨及顎骨有或無牙。鰓孔大。全體或僅體的一部分被小圓鱗,胸部鱗片特別大,形成胸甲。背鰭2個,分離,第2背鰭及臀鰭後方各具數個分離小鰭。胸鰭尖長或小。腹鰭較小,胸位、腹鰭間突1~2個。 尾柄兩側各具一發達的中央隆起脊及2個側隆起脊。尾鰭新月形。

種類

金槍魚科約8屬20種。其中金槍魚屬(Thunnus)7種,狐鰹屬(Sarda)4種,鮪屬(Euthynnus) 3種,鰹屬(Katsuwonus)、仿狐鰹屬(Cybiosarda)、裸狐鰹屬(Gymnosarda) 、?鰹屬(Orcynopsis)各1種,舵鰹屬(Auxis)2種。世界常見經濟種有鰹(Katsuwonuspelamis)、黃鰭金槍魚(Thunnus albacares)、長鰭金槍魚(T.alalunga)、大眼金槍魚(T.obesus)、金槍魚(T.thynnus)、扁舵鰹(Auxis thazard)、鮪 (Euthynnusaffinis)、狐鰹(Sarda sarda) 等。中國沿海常見種類有鰹、扁舵鰹、白卜鮪(E.yaito)、東方狐鰹 (S.orientalis)、黃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等。

體紡錘形,橫切面近圓形。上下頜各具一列細小圓錐牙,犁骨、顎骨及舌上無牙。體僅在胸部被大鱗。腹鰭間突2個。體側具4~5條黑色縱帶(圖1)。通常叢集于海洋的上層,很少下降至40米以下水層,密集時可多達5萬尾。 常作長距離索餌或生殖洄游。視覺靈敏,需氧量大,遊速每小時可達45公里。喜棲於15~30℃溫暖海區,最適水溫20~26℃,鹽度34~35.5。攝食沙丁魚及其他幼魚,以及烏賊、翼足類、小型甲殼類等。食量較大,日攝食量可高達體重的14%。一般在北緯20°以南、表層水溫20℃以上的熱帶海區島嶼附近餌料豐富的海區產卵。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和中美洲熱帶水域整年均能產卵;在亞熱帶水域則僅在暮春和早秋之間產卵。懷卵量約80餘萬粒。卵徑1.12毫米,受精卵在水溫25℃經22~27小時孵化。生長迅速,第2年體長可達450~520毫米,第3年達630~670毫米。最大體長達1米,重25千克。太平洋的鰹魚漁場以赤道為中心,分佈至南緯和北緯40°之間的廣大海區。東太平洋的美國作業漁場在下加利福尼亞外海、夏威夷。西北太平洋漁場在日本、中國臺灣省、琉球群島附近。此外,大西洋和印度洋也均有鰹魚漁場。

黃鰭金槍魚

體亞圓筒形。上下頜各具1列小牙,犁骨及顎骨具牙。體被細小圓鱗,胸部鱗片特別大,形成胸甲。第 2背鰭和臀鰭延長。體背側藍黑色。無條紋和斑點,第2背鰭、臀鰭及其後方小鰭均為橘黃色(圖2)。分佈於水溫18~31℃的廣大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常大量密集於水溫20~28℃的水域上層,偶爾進入冷水水域進行長距離洄游。夏季遊至近海,棲息水層較淺,冬季棲息較深處。生活在50米以上表層中的黃鰭金槍魚有垂直移動現象,白天潛入較深處,夜間上升至表層。主要攝食烏賊、魚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太平洋黃鰭金槍魚的產卵場在夏威夷和馬紹爾群島赤道海流北部、蘇拉威西海和哥斯大黎加沿海一帶。產卵期一般為4~8月,大型個體在冬季產卵。懷卵量200~400萬粒,魚卵在水溫26℃時經24~36小時孵化。漁期,在太平洋熱帶海域為5~9月,太平洋北部為6~8月,巴士海峽、臺灣東部為3~6月,美國加利福尼亞為7~8月,印度洋為冬季。最大個體長達3米,重200千克。

長鰭金槍魚

體亞圓筒形,頭較長,體長為頭長4倍。上下頜具細牙,犁骨具牙。體被細小圓鱗,胸部鱗特別大,形成胸甲。背鰭和臀鰭中等長,胸鰭特別長,鐮刀狀,後端伸達第2背鰭基底的後方(圖3)。棲息水深不超過20米。分佈處水溫為14~23℃,水溫在15~21℃時密集於外洋澄清水域的上層。一般溫暖年份分佈區擴大,進入高緯度地帶,反之分佈區縮小。游泳迅速,有時能躍出水面高達2米。常結群在外洋水域洄游,距離長達1000海里。攝食沙丁魚、鯡、鯷、秋刀魚、燈籠魚、槍烏賊和燐蝦等。春季在深水中產卵。卵徑0.93毫米。懷卵量約30萬粒。產卵場在卡內裡群島、中途島、夏威夷群島和日本中部等海區。目前已知的漁場在大西洋為比斯開灣、非洲西部沿岸、地中海等,在印度洋為赤道南北的北緯4°至南緯14°海區,在太平洋為北緯25°~29°間的美洲西部沿岸、日本近岸至西經175°,北緯10°與南緯25°之間海區。本種為金槍魚科中比較小型的魚類。7齡魚體長僅1米,體重10~20千克,最大個體長1.5米,重45千克,一般漁獲個體重約6~7千克。

大眼金槍魚

又名肥壯金槍魚。體粗壯。眼大,眼徑為吻長1/3強。上頜具一列小的圓錐牙。棲息處水溫為13~27℃。水溫21~22℃時形成大群。常在水深為20~100米的水層中垂直移動,夜間遊至表層。攝食沙丁魚、鯖科魚類、無須鱈、甲殼類和烏賊等。在太平洋主要分佈於馬紹爾群島、夏威夷群島、日本近海、南海東部、爪哇海等。南海盛漁期為1月,太平洋赤道漁場盛漁期為2~4月,其餘各海區的盛漁期為12月至翌年5月。漁獲一般個體體重16~35千克。最大個體體長2.4米,重200千克。

金槍魚

體強大粗壯。眼較小,眼徑吻長1/3弱。上下頜、犁骨、顎骨均具小牙。全身被鱗,胸部鱗大,形成胸甲。胸鰭短,約為頭長的1/2。棲息於水溫為5~29℃的亞熱帶或部分溫帶海區。一般認為有3個地方群系:東大西洋群系的產卵場在地中海的利比亞和突尼西亞沿岸及西西里島周圍,4~6月產卵,產卵後進行索餌洄游。西大西洋群系的產卵場位於馬尾藻海百慕大群島以南海域。太平洋群系的產卵場在日本北海道及琉球群島、千島群島附近、 朝鮮和太平洋的其他亞熱帶海區。 產卵期為6~7月。攝食鯡、沙丁魚、鯷、幼鮐、竹莢魚幼魚及烏賊等。懷卵量100萬粒以上。卵浮性,具1油球。卵徑1.05~1.12毫米,兩晝夜即可孵化。第1年可長到150~300毫米。最大個體可達3.5米,重700千克。

生產

金槍魚類一般用延繩釣、 圍網、 活餌竿釣、建網、擬餌釣等捕撈。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上從事金槍魚捕撈的國家和地區約有40多個,其中主要為日本、美國、西班牙、法國、中國、蘇聯、祕魯、南朝鮮和菲律賓等,日本的產量長期居於世界首位。各魚種中產量最高的為鰹,號稱“世界金槍魚類的柱石”,其次為黃鰭金槍魚。

中國金槍魚的東海區主要漁場在臺灣島近海、東海外海及遠洋,南海區主要漁場在南海北部的粵東、粵西,以及海南島、西沙、中沙、南沙群島等海區。臺灣省的金槍魚捕撈業十分發達。

參考文章

金槍魚保鮮新標準水產/漁業金槍魚加工技術水產/漁業金槍魚的捕撈水產/漁業黃鰭金槍魚的加工技術水產/漁業水產類--捕撈金槍魚冰鮮加工技術水產/漁業大眼金槍魚水產/漁業將鮐魚、馬鮫魚和金槍魚混放在一起,你能從外形特徵上很快區分這動物將鮐魚、馬鮫魚和金槍魚混放在一起,你能從外形特徵上很快區分這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