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恩,A.

[拼音]:Roushi

現代小說家。姓趙,名平福,後改名為平復。柔石是其筆名。浙江省寧海縣人。1902年9月28日生。父親開小店謀生。因家境困難,柔石10歲才入學。1917年赴臺州,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學。不久退學,在家自修。1918年秋,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五四運動爆發後,柔石關心國家大事,參加晨光社,從事新文學活動。1923年師範畢業後,在慈溪等處任小學教員,並開始創作。短篇小說集《瘋人》於1925年在寧波自費出版。內容以戀愛為題材,多為身邊瑣事的描繪和個人情緒的抒發。同年春赴北京,在北京大學旁聽,常聽魯迅講課。年底回浙江在鎮海中學當教員,後任教導處主任。在這期間,他寫了長篇小說《舊時代之死》,對知識分子的脆弱徘徊有所批判,但調子低沉。1927年春,北伐軍佔領浙江,他回到故鄉,創辦寧海中學,並任縣教育局局長。1928年5月參預寧海亭旁農民暴動。暴動失敗,寧海中學被解散,柔石避居上海,開始結識魯迅。1929年1月,為《語絲》編輯。在這之前,和友人設立朝花社,在魯迅領導下,致力於介紹外國文藝,尤其是版畫和北歐、東歐的文學,先後出版《朝華》週刊20期、旬刊12期、《文苑朝華》 5冊。1930年春,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柔石為發起人之一。接著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基本成員之一,先被選為執行委員,次任常務委員、編輯部主任。同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並代表“左聯”參加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會後,作《一個偉大的印象》。代表作有中篇小說《二月》(1929)和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1930)。《二月》以主人公蕭澗秋來到芙蓉鎮的遭遇,反映20、30年代找不到出路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徬徨,表現他們在與舊社會衝突中的悲劇性格,小說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顯示出柔石在創作上的才華。《為奴隸的母親》的創作,表明作者正努力轉換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已臻成熟。它通過浙東地區流行的“典妻”制度,在樸素的白描中塑造了窮苦婦女春寶孃的鮮明形象,控訴了封建主義的野蠻、殘酷,讀來令人怵目驚心。他另有短篇小說集《希望》和翻譯作品盧那察爾斯基的《浮士德與城》、高爾基的《阿爾泰莫諾夫之事業》及《丹麥短篇小說集》等。

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柔石被國民黨反動派祕密殺害於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成為“左聯五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