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血馬

[拼音]:caoyuan

[英文]:grassland

主要生長草本植物,或兼有灌叢和稀疏樹木,可為家畜和野生動物提供生存場所的大面積土地。畜牧業的重要生產基地。草原的特徵植物為禾本科和類禾本科植物,有時雜類草及灌叢也佔重要地位;特徵動物為有蹄類和齧齒類。在人類干預以前,原生草原面積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40~45%。由於人類的耕作和放牧活動,面積日漸縮小,19世紀末葉以來,約穩定在22~25%之間。草原因開墾與沙漠化而減少的面積,不斷因森林開闢為草地所補償。世界草原資源的分佈不平衡,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所佔比重較大,歐洲最小(見表)。

“草地”為草原的組成單位。“草場”原為中國內蒙古割草地的俗稱,與作為放牧地的牧場相對應。這些名詞在中國也常作為草原的同義語用。此外,中國多山地區還常稱非農田和林地以及以生長草本植物為主(不一定有動物生產)的山地為“草山” (見彩圖),東北地區稱天然草地為“草甸子”等。

型別

草原由大氣、土壤、生物等因子的共同作用所形成。其中,大氣溫度和降水量占主導地位,對其他因子產生重大影響,並使草原生態系統發生特徵性表現。現代多以水熱組合模式來說明草原分佈(圖 1)。一般而言,地球上距海洋越遠,降水越少;緯度越低,海拔下降,則熱量遞增。水、熱二者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的草地型別。某些林地在砍伐、火燒和墾殖以後,也可形成次生草地。主要的草原型別有下列幾種。

熱帶草地

大致分佈於赤道兩側南、北緯30°以內的地帶。年平均溫度15~35℃,個別地區可達35~40℃;日照10~14小時/日;年降水量 600~1500毫米,80~90%的降水集中於雨季,夏季少雨而炎熱,為明顯旱季。根據降水、氣溫與相對溼度等不同的生態氣候條件,又可分為下列各具不同生態特徵的草地型別。

薩旺那(savanna)

源出印第安語。指乾草原和熱帶雨林間的過渡地帶。綿延於拉丁美洲、中部非洲、印度、東南亞、中國海南島及澳大利亞北部的熱帶和少數亞熱帶地區。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每年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世界上最大的薩旺那草地為非洲的金合歡-高草薩旺那(圖2)。樹高達3~15米,普遍散生或叢生,呈平頂狀,草叢高達1.5~4.5米。其植被常隨乾旱程度加重而依次演變為高草 -叢生禾草薩旺那和短草-叢生禾草薩旺那;年降水量低於500毫米時,就演變為荒漠。這一類草地在中國海南島僅有小面積分布,其主要草本植物為禾本科黍屬和臂形草屬。薩旺那的乾草產量約為10000~50000千克/公頃,是世界上重要的養牛基地之一,並可飼養駱駝和山羊。此外,大型野生動物如非洲的長頸鹿、斑馬和澳大利亞的袋鼠等也是這一類草地的重要資源。非洲薩旺那由於水道兩側密灌叢中棲居采采蠅而影響它的充分利用。白蟻的大量孳生也對草地有破壞作用(圖3);但它同時也可清除倒伏樹木,加速草地能量與礦物質的轉化,有益於生態平衡。

熱帶次生草地

熱帶森林被清除後所形成的草地。其牧草成分複雜,禾草大多植株高大,易老化,難以充分利用。經施用磷肥和微量元素鉬以後,可播種豆科植物,建成豐產草地。如澳大利亞用豆科牧草改良的熱帶草原,已成為世界重要肉牛基地之一。

卡帕拉(chaparral)

源出西班牙語,意為常綠橡樹,後用以泛指一切炎熱、乾燥地區的硬葉常綠灌叢。也有人將其歸屬薩旺那型別。分佈於墨西哥及美國得克薩斯和加利福尼亞南部、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亞、南非和智利部分亞熱帶地區。年降水量200~700毫米,每年有一明顯旱季。在中美地區,以牧豆樹、金合歡灌叢、櫟屬植物及小型的鬆、檜疏林為主,間生高大禾草及雜類草(圖4);在澳大利亞則主要為桉樹疏林構成的疏林草地,稱為馬利。其乾草產量600~2500千克/公頃。以春秋放牧為宜,也可長年放牧。野生馬鹿、白尾鹿為本區特色動物。

溫帶草地

處於熱帶草地與凍原之間,是世界草原面積的最大組成部分,也是地球上主要的農業生態系統之一。約分佈於南、北緯20°~55°之間,綿延數千公里。其中最主要的有下列幾種。

斯太普(steppes)

源出斯洛伐克語,指地勢平坦開闊、排水良好、春季無水漫現象、以禾草草本植被為主的地區。也稱歐亞大草原或乾草原。從歐洲的烏克蘭西南部,沿裡海、亞速海,東經哈薩克,直到西伯利亞西部的阿爾泰山、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及東北地區西部。夏季乾旱,冬季寒冷,降水較少,具明顯季節性。旱季常有焚風,降水年變率大,常發生嚴重旱災。植被以中、旱生禾本科植物如針茅、冰草、雀麥等為主,並雜有藜科和菊科植物。其南部隨氣候乾旱程度增加而逐漸變為蒿屬-禾草草地及蒿屬灌叢草地。乾草產量385~3750千克/公頃。特徵動物以驢、馬、山羊、綿羊及羚羊等大型有蹄類為主,它們適於長途遷徙,隨季節變化逐水草為生。其中由於家畜的大量增長,大型有蹄類野生動物數量銳減,多種齧齒類動物則大量繁衍。蝗蟲是本類草地的特徵昆蟲。由於過渡放牧和開墾破壞了生態平衡,已出現土層變薄、土壤貧瘠、植被稀疏和動植物種類簡化、有蹄類動物體重下降的趨勢。

潘帕斯(pampas)

也稱南美大草原。源出奇楚亞人(南美安第斯高原印第安人的一支)語,意指平坦、廣闊,以草本植物為主的地區。現泛指從大西洋海岸到安第斯山脈的廣大地區。大部分佈在阿根廷境內,約佔阿根廷總面積的23%。氣候溫和,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植被以大型叢生禾草居多。特徵植物為蒲葦。特徵景觀為叢生小喬木呈小島狀分佈於廣大草原。據此,也有人將其歸入薩旺那。潘帕斯土層深厚,有良好的天然放牧地,為傳統的印第安人養牛基地。

普列利(prairie)

也稱北美大草原或北美大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禾草草地。從加拿大南部直達墨西哥中部;東起美國伊利諾伊州西部和俄克拉何馬州的落葉林西緣,西至落基山脈。為世界上草原經營現代化、生產效率最高的草原生態系統之一。可分為:

(1)高草區。或稱高草普列利。包括從加拿大到墨西哥灣的廣大地區。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年蒸發量1500~1900毫米,生長季4~9個月,常有大風和高溫。其草叢高度可達1.5~2 米。特徵植物主要為小須芒草和大須芒草。在乾旱地區則多為中草,如藍莖冰草、針茅等。乾草產量為2470~7400千克/公頃。但高草的營養價值較差,且植株高大,不適於綿羊和犢牛放牧。高草普列利經長期開墾後,現多已變為高產的玉米帶,對美國的畜牧業發展起支柱作用。

(2)低草區。或稱低草普列利。從落基山山麓地帶向東延伸,在西經100°與高草普列利相連;北自加拿大南至新墨西哥州與德克薩斯州中部,然後過渡到荒漠-禾草區。年降水量250~650毫米,大部分佈於4~9月。天然植被以格蘭馬草、野牛草為主。乾草產量可達1700千克/公頃。耐牧性比高草區強。在南部可全年放牧;中部可放牧8~10個月;北部可放牧4~8個月。

(3)荒漠-禾草區。分佈於低草普列利南側,從美國西南部延伸至墨西哥北部。海拔在1300米以下。年降水量僅250~500毫米,50~70%降於晚夏,而年蒸發量一般為2000毫米。植物根系廣泛分佈於土壤表層。天然植被變化大,主要禾草為黑格蘭馬草;主要灌木為牧豆樹、金合歡、檜屬的小針葉樹等。乾草產量600~2500千克/公頃。可全年放牧;但灌木常因多刺而不易被家畜利用。

維爾德(velds)

或稱南非草原。源出荷蘭語,指各種型別的南非開闊地帶。在某些地區與非洲薩旺那有所重複。降水較少而溫度偏高。除個別地區外,年降水量多在380~760毫米之間,年變率可達40%,每隔3~4年就發生1次旱災。最冷月(7月)溫度為7~16℃,最熱月(1月)可達18~27℃,日照時數可達可照時數的60~80%,乾旱景觀突出。地面剝蝕較嚴重,除少數地區外,一般土層薄而貧瘠。因地勢可分3區:海拔大多在1200~1800之間的高位維爾德分佈於南非、波札那、賴索托、辛巴威和尚比亞等地區,其特徵植物為孔穎草。海拔在600~1200 米之間的中位維爾德分佈於好望角與奈米比亞,植被以耐火植物和高大的多年生禾草及雜類草為主。海拔在150~600米之間的低位維爾德主要分佈於瑞斯瓦爾、史瓦濟蘭及尚比亞的東南部,其植被在較高地區為金合歡等集團樹叢與孔穎草草地相間分佈,在低地則孔穎草為細草皮草、大戟科植物及其他肉質植物所取代。維爾德的動物資源豐富,有獅、豹、象、長頸鹿、河馬、大羚羊、紫貂以及多種鳥類等。

凍原(tundra)

泛指大約北緯65°以北與北極相毗連的地帶和海拔在森林線以上、有永久凍土層的地帶。包括:

(1)極地凍原,全年僅2~3個月為零上氣溫,僅夏季有短暫日照。植被在生境較適宜條件下有柳灌叢以及以禾草與莎草科草類組成的草甸和矮半灌叢等,生境較差地區則僅生長地衣和蘚類;居留動物有麝牛、馴鹿、北極旅鼠、北極狐等,夏季有候鳥棲息。

(2)高山凍原。日照強烈,晝夜溫差可達20℃,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降水頻繁而量小,且多為雪。陽坡多生長莎草科苔草屬的幾個種和嵩草屬,蓼科的珠芽蓼和羊茅、早熟禾等小型禾草,以及以金露梅、錦雞兒等為主的灌叢;陰坡則為以頭花杜鵑、千里香杜鵑、杯腺柳等為主的灌叢。灌叢下的苔蘚層可厚達30~40釐米,對涵養水源、調節地溫有重要作用,是植被地下部分的主要生存環境。年生物量一般僅為400克/米2。居留動物除犛牛、藏系綿羊等家畜外,多為齧齒類動物。中國的青藏高原為世界上最大的高山凍原生態系統。(見彩圖)

荒漠灌叢草地

因地帶性差異,可分為:

(1)冷荒漠灌叢草地。分佈在北緯35°附近,從裡海以東的卡拉庫姆沙漠,經克孜爾庫姆沙漠,沿斯太普南緣、中國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柴達木荒漠直到內蒙古西部。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0℃以上年積溫在5000℃以下,常有大風。植被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為主,如梭梭、沙拐棗、豬毛菜屬等。產草量一般為 400~1500千克/公頃。家畜以駱駝、山羊為主,也有少量蒙古綿羊及哈薩克綿羊。野生動物以齧齒類動物最普遍,有蹄類動物有黃羊、野驢等。蜥蜴和蛇是本類草地特色動物之一 (見彩圖)。 ②熱荒漠灌叢草地。大多分佈於赤道兩側的熱帶、亞熱帶。世界上最大的熱荒漠灌叢分佈於非洲西海岸東經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到印度次大陸的塔爾沙漠一帶。在南半球有澳大利亞的中部沙漠。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0℃以上年積溫為7000~8000℃,氣溫高且極乾燥,僅有稀疏的灌叢和肉質植物,草本短命植物只能在雨季生長。特徵動物為駱駝和山羊,近薩旺那的邊緣地區才能飼養綿羊和牛。飼養方式為大範圍遊牧。

林間草地

森林內部及其周圍零星曠地上的草地。其中溫帶林間草地可作為某一放牧系統的補充草地;熱帶林間草地因熱帶雨林密度大,樹種混雜,只在林緣地帶和樹木較稀疏處才能放牧。

中國草原概況及分割槽

概貌

中國草原面積約31908萬公頃,約佔全國總面積的33.6%,其中可利用面積為22434萬公頃,主要分佈在中國的西北部。從大興安嶺起,經黃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東緣,至橫斷山脈劃一斜線,線以西為草原集中分佈區,以東為農耕區(其間約有草地440萬公頃)。中國重要的飼用植物不下6000種,佔世界主要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種類的85%以上。中國草原上養育的各種家畜(不包括豬)量佔全國1/3以上,其中有多種著名畜種,如三河馬、新疆細毛羊、伊犁馬、西藏羊、沙毛山羊及阿拉善駱駝等。

型別

中國的草原型別複雜。荒漠草地類與半荒漠草地類主要分佈於西北內陸,多屬冷荒漠型別。斯太普類主要分佈於東北地區西部、內蒙古、寧夏南部、甘肅中部、陝西北部,為地帶性歐亞大草原的一部分。溼潤草地類分佈於斯太普與森林草地的過渡地帶,其陰坡可天然成林,陽坡則為灌木、高大雜類草及禾草。溫帶森林草地類多為森林退出後的次生草地,其中包括林間草地,分佈於從東北到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熱帶與亞熱帶森林草地類分佈於東南沿海及雲貴高原的南部低地。薩旺那草地類分佈於海南及雲南少數地區。凍原(高山)草地類主要分佈於青藏高原及森林線高度以上的山地。亞高山草地類則為高山草地與森林草地的過渡型別,面積不大但生產能力甚高。

分割槽

按照草地型別及其生產特點,中國草原可分為7個區域(圖5)。

(1)西北乾旱荒漠哈薩克-蒙古系家畜區。包括新疆、甘肅、寧夏及內蒙古西部。可利用的草原面積約比耕地面積大7倍,居全國各區之首。乾草產量40~500千克/公頃。為中國主要的哈薩克羊、山羊、駱駝產區。在較溼潤的中部地帶,三葉草、鴨茅等生長茂盛,著名的新疆細毛羊、伊犁馬都在此育成。

(2)東北森林草原蒙古系家畜區。包括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可利用的草原面積略大於耕地面積。乾草產量約4000~7500千克 /公頃。特徵植物以羊草為主,其他有無芒雀麥、披鹼草、草木犀、各種野豌豆和菊科雜類草等。為黃牛、蒙古羊的主要產區。

(3)華北落葉闊葉林黃牛、綿羊區。包括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華北平原、黃淮平原等地區,草地約為耕地面積的37%。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其特徵植物為遼東櫟、榆樹等,多數溫帶中生牧草也能生長。魯西牛、南陽牛和寒羊等均產此區。

(4)華中常綠-落葉闊葉林黃牛、水牛區。大體相當於橫斷山脈以東、秦嶺以南、南嶺以北的長江流域地區,包括若干山地及湖、海灘塗草地。可利用的草地面積約為耕地面積的74%。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海拔 800米以下地區夏季常有伏旱。適宜多種中生牧草的生長。本區為黃牛、水牛交叉地帶;因多灌木,也為山羊適宜區,山地可養綿羊和肉牛。

(5)華南常綠闊葉林水牛、山羊區。包括南嶺以南、雲貴高原以東的地區。可利用的草地面積約為耕地面積的84%。年降水量大於1000毫米。特徵植物為芒、鋪地黍、山螞蝗、栲樹、桂木等。為肉牛、山羊和鵝等的適宜區。

(6)西南常綠-落葉闊葉林山羊、黃牛區。以雲貴高原為主體。可利用草地面積約為耕地面積的1.77倍。年降水量約為1100毫米左右。特徵樹種為栲樹、鵝掌楸、厚朴等。較優良的野生牧草達 200多種,栽培較多的有白三葉草、紅三葉草、黑麥草等。黃牛、山羊和半細毛羊都宜生存。

(7)青藏高原藏系家畜區。包括青藏高原的全部。可利用草地面積約為耕地面積的 130倍。是中國畜牧業中比重最大的地區。特徵植物為頭花杜鵑、金露梅、柳等高寒灌叢以及短草草類如高山嵩草、西藏嵩草等。特徵家畜為犛牛和藏羊。

草原生產現狀

根據草原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水平,世界上不同國家的草原生產現狀可分為4種類型:

(1)以人工、半人工草地為主幹,能較全面組織生態系統的各個組分,從而取得較高生產水平的國家,如紐西蘭、英國、愛爾蘭、瑞士、荷蘭、丹麥、聯邦德國和挪威等。森林已被改造為優質的人工、半人工草地,並通過採用良種牧草與良種家畜,建立優化生產流程模型;此外,來自工業部門的化肥、農藥和動力、機械等物質技術的投入量也較大。每公頃草地一般可收穫300~450個畜產品單位(見草原管理),多的可達900個。 ②以天然草地為主,對人工草地和栽培飼料也給予一定支援的國家,如美國、蘇聯、加拿大等。每公頃草地約可生產45~75個畜產品單位。

(3)以天然草地為飼養基地,外源支援較少,但管理較先進的國家,如澳大利亞。每公頃草地約可生產20個畜產品單位。

(4)完全依靠天然草地或對草原投資較少的國家,如蒙古、阿富汗、茅利塔尼亞、索馬利亞、阿根廷和烏拉圭等。每公頃草地生產不到1個畜產品單位。 中國處於第3類和第4類之間,生產能力約為每公頃草地5個畜產品單位。

此外,草原作為非畜牧基地的用途日益受到重視。如作為森林經營的副業,利用林間隙地放牧家畜;作為水土保持者,草叢覆蓋能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和涵養水源;作為自然保護區,用以保護自然景觀和動、植物品種資源等(見草原生態系統)。

參考書目

L. A. Stoddart, A. D. Smith, T. B. Box, Range management,3rd ed., McGraw-Hill Book Co., New York,1975.

參考文章

科爾沁草原(HorqinCaoyuan)中國地理什麼是草原和草地生態系統環保百科草原法第七十四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草原法第七十三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草原法第七十二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草原法第六十七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草原法第三十七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草原法第三十四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呼倫貝爾草原(HulunBuirCaoyuan)中國地理非洲的熱帶草原與亞洲內陸的溫帶草原在自然景觀上有何異同?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