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豬
[拼音]:duzhong
[英文]:Eucommia ulmoides
杜仲科(Eucommiaceae)杜仲屬落葉喬木。該屬僅此 1種。中國特產。傳說杜仲本為一人名,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
形態特徵
樹高可達20米,胸徑可達40釐米以上。單葉,互生,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有雄蕊6~10個,花葯條形,花絲極短;雌花有短梗,子房狹長,柱頭2裂。翅果狹長橢圓形,扁而薄,長3~4釐米,寬1~1.5釐米,先端有缺刻。種子1粒。特徵是,枝、葉、皮和果皮斷裂後有白色膠絲。(見彩圖)
型別與分佈
按樹皮形態可劃分為粗皮杜仲、光皮杜仲及介於粗皮和光皮之間的中間型別。自然分佈界限大體在秦嶺、黃河以南,五嶺以北的長江中下游流域;分佈區的地理位置約為北緯25°~35°,東經104°~119°。杜仲垂直分佈界限,一般在海拔300~1300米之間,個別地區如雲南東北最高可達2500米。19世紀末期,蘇聯、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都先後引種成功。中國國內也於20世紀50年代進行了大規模引種工作。北京地區引種成功,使栽培區向北推移了緯度5°,福建南平、三明引種成功,使其栽培區向南推移了緯度1°左右。
生物學特性
杜仲喜光,適生於溫暖溼潤氣候。自然分佈區內年平均溫度15℃,1月平均溫度5℃,7月平均溫度25℃,絕對最低溫度-5℃,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而在新栽培區,則能耐-22.8℃低溫,也較耐乾旱。對地形和土壤有一定選擇性。
造林技術
繁殖主要採用種子育苗,栽植造林。雌株開始結實年齡:孤立木6年,散生木和林緣木需8年,林內需要10年。結實盛期20~30年,間隔期一般為1年,種子成熟期每年10~11月。採種後,陰乾處理。乾燥種子標準溼度10~14%,種子純度要保持90%以上,千粒重變動於 50~130克之間。混砂溼藏種子發芽率80%以上,隔年幹藏種子場圃發芽率在15%以下。冬前深翻,冬後淺犁,結合施基肥。南方要作高畦,北方可作低畦。南方早春播種,北方土地化凍時進行。播後要保持苗床溼潤,出苗後要加強撫育。1年生杜仲苗的壯苗標準為苗高80~100釐米,地徑1~1.4釐米。造林地最好選擇在緩坡、山腳、山中下部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至微鹼性(pH5.0~7.0)土壤。石灰岩山地營造杜仲林也能取得良好效果。此外還應大力提倡充分利用四旁及田邊地角種植杜仲樹。根據作業方式確定造林密度:以獲取藥用幹皮、膠用種子及木材為經營目的的喬林作業,株行距為2×2米~2×3米;以獲取樹葉、枝皮為經營目的矮林作業,株行距為1.5×2~2×2米;介於喬、矮林作業之間的頭林作業,株行距為2×3~3×4米。栽植造林後3~4年內,每年中耕除草2次。
用途
杜仲樹皮供藥用。公元前 100多年的《神農本草經》就已有杜仲皮的藥效的記載。近代醫學根據藥理試驗和臨床應用,證明了杜仲對治療高血壓症有效。杜仲的葉、皮及果實含有豐富的古塔波膠,其中成熟的葉片含膠量3~5%,成熟的果實中含10~18%,幹皮含6~10%,根皮含10~12%。由它們製得的無彈性皮革狀物稱杜仲膠,是古塔波膠的一種,具有高度絕緣性、化學穩定性,耐鹼、耐腐蝕,是製造海底電纜最佳的絕緣材料,木材材色白晰,有光澤,木質堅韌,不易蹺裂,紋理細膩、勻稱,無邊材、心材之分,也不易遭蟲蛀,是傢俱、農具、舟車和建築的良好材料;精細加工後,可用於鑲嵌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