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系統
[拼音]:piying
[英文]:figure for shadow-play
以驢皮、 牛皮、 羊皮等家畜皮革為原料,經雕鏤、著色而成的各種形象,專供皮影戲表演時使用的民間工藝品。又稱皮影人。
皮影戲古稱影戲、燈影戲。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汴京(今河南開封)坊巷口多設影戲棚子,其皮影初以素紙雕鏤,後又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妝飾,不致損壞。影戲中的人物,公正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南宋時,有的皮影以牛皮為原料。明清兩代,民間皮影戲興盛,分佈於陝西、河北、北京、山西、四川、湖北等地。其中河北唐山皮影始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的灤州,稱為灤州影。在13~15世紀,中國皮影戲和皮影經由西亞流傳至歐洲,後又傳入美洲。法國、美國至今仍有皮影劇團。
皮影所用原料以驢皮為多。驢皮耐刮磨,透影性強,著色不串色、不退色,所以用驢皮製成的皮影演出效果好。皮影的工藝主要有制皮、設計、雕鏤、著色等工序。藝人們以刀代筆、以皮代紙,進行雕鏤。雕鏤的技法有兩種,一是透雕,即在皮革上雕出實線(陽紋),類似國畫中的白描;一是半透雕,即在皮革上刻出陰紋,組成形象。
皮影的人物形象不追求真實和準確,而是服從表演的需要。皮影人約30cm高,多為側面形象,上窄下寬,呈喇叭狀,外輪廓線條簡潔、平滑而流暢。頭部占人體的五分之一,便於集中刻畫五官和頭飾,以突出人物性格,有利於觀眾在遠距離欣賞。例如,小生等人物形象俏麗英俊,多以實線(陽紋)形成臉部輪廓線,其餘全部鏤空,在燈光下黑白分明;武將等人物性格豪爽、勇猛,粗大的眉毛和圓睜的雙目約佔臉部三分之一的面積。皮影的色彩以飽和的紅、綠、黑、青蓮等3~4種純色為主,加上鏤空處映在螢幕上的白色和沒有著色皮革處的黃色,既簡單,又豐富,既強烈對比,又和諧統一,具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女子多穿紅衣,男子多穿綠衣,老人多穿黑衣,以表示人物的不同身份、性格。著色時,以平塗為主,突出大面積的藝術效果;有時在顏色中加入水,以形成色彩濃淡不同的對比。在同一顏色之間,必須以不同的顏色間隔,稱為隔色,形成色彩對比中的韻律感。在燈光照映和藝人們的操縱下,雕鏤精巧、著色絢麗的皮影以大幅度誇張的表演動作,變幻無窮,比靜止的皮影人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