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邊形機構

[拼音]:Yuexiu

[英文]:Guangdong embroidery

以廣東省廣州市為生產中心的手工絲線刺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沿革

唐代《杜陽雜編》記載,永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廣州市)貢奇女盧眉娘在一尺(0.3m)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點畫分明,細如毫髮,其品題、章句無不具矣”。她又繡制闊一丈(3m多)的“飛仙蓋”,上面繡有山水、神仙、玉女,“執幢、捧節童子亦不啻千數”。唐順宗(761~806)曾嘉獎其工,謂之視姑。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粵繡經由歐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國,成為宮廷和皇室、貴族們寵愛的服飾品。據《存素堂絲繡錄》記載,清代宮廷曾收藏有明代粵繡“博古圍屏”等8幅,上面繡制古鼎、彝器、玉器等95件,“鋪針細於毫髮,下針不忘規矩”,有的“以馬尾纏作勒線,從而鉤勒(輪廓)之”,圖案工整,“針眼掩藏,天衣無縫”,充分顯示了明代粵繡的高超技藝。明代粵繡還以國外進口的孔雀尾羽織成絲縷,繡製成服裝和日用品等,金翠奪目,富麗華貴。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詔令西方商舶只限進廣州港,促進了粵繡的發展,使粵繡名揚國外。乾隆五十八年,廣州成立刺繡行會“錦繡行”和專營刺繡出口的洋行,對於繡品的工時、用料、圖案、色彩、規格、繡工價格等,都有具體的規定。乾隆年間(1736~1795),廣東潮州也成為粵繡的主要產地,有繡莊20多家,繡品通過汕頭出口泰國、馬來亞(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光緒年間(1875~1908),廣東工藝局在廣州舉辦繽華藝術學校,專設刺繡科,致力於提高刺繡技藝,培養人才。潮州刺繡藝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繡制的“郭子儀拜壽”、“蘇武牧羊”等作品曾在1910年南京南洋勸業會上獲獎,在當地被譽為“刺繡狀元”。著名藝人裴蔭、魯炎1923年在倫敦賽會上現場表演技藝。1951年,潮州市13家繡莊成立了公會。1952年,潮州市抽紗公司下設刺繡部,組織刺繡生產和出口。1956年,廣州市成立藝鋒、民藝等刺繡生產社。1957年,廣東省、廣州市和潮州市相繼成立工藝美術研究所,總結、整理粵繡的傳統技藝經驗。後來,潮州又成立刺繡研究所。

品種

粵繡的欣賞品有條屏、座屏、屏風等。日用品的品種很多,主要有服裝、鞋、帽、頭巾、被面、枕套、靠墊、披巾、門簾、檯布、床罩等。潮州的刺繡潮劇服裝也很著名。宗教用品大多為神袍以及寺廟內的裝飾品。粵繡按刺繡技藝分,又有絲線繡、金銀線繡、雙面繡、墊繡等品種。

技藝特色

粵繡構圖豐滿,繁而不亂;圖案工整,富於誇張;色彩豔麗,對比強烈;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粵繡運用“水路”的獨特技法,使繡出的圖案層次分明,和諧統一。“水路”,即在每一相鄰近的刺繡面積之間,在起針和落針點之間留出約0.5mm的等距離,從而在繡面形成空白的線條。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鳥禽的鳥羽之間,都留有一條清晰而均齊的“水路”,使形象更加醒目。

粵繡題材廣泛,其中以龍、鳳、牡丹、百鳥朝鳳、南國佳果(如荔枝)、孔雀、鸚鵡、博古(仿古器皿)等傳統題材為主。

粵繡針法豐富,有基礎針法、輔助針法、象形針法3大類,直針、續針、捆咬針、鋪針、釘針、勒針、網繡針、打子針等45種。繡制時,根據設計意圖及物像形狀、質感和神態,巧妙地將各種針法互相配合和轉換,以求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金銀線繡又稱釘金繡,是粵繡的傳統技法,針法複雜、繁多。其中以潮州的金銀線墊繡最為突出。金銀線墊繡是在繡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較粗的絲線或棉線一層層地疊繡至一定的高度,並做到外表勻滑、整齊,然後在其上施繡;或以棉絮作墊底,在面層以絲線滿鋪繡制,然後在面層上施繡;或以棉絮作墊底,覆蓋以絲綢,並將絲綢周圍釘牢,然後在上面施繡。潮州刺繡“九龍屏風”,畫面上為九條動態不同的蛟龍騰空飛舞,又以旭日、海水、祥雲相連,組成九龍鬧海,旭日東昇,霞光萬道的壯麗場面。繡品採用了金銀線墊繡的技法,龍頭、龍身下鋪墊棉絮,高出繡面2~3cm,充分表現了蛟龍豐滿的肌肉、善舞的軀體及閃閃發光的鱗片,富於質感和立體感。

20世紀50年代以來,粵繡的優秀代表作品有“百鳥朝鳳”、“丹鳳朝陽”、“百花籃”、“我愛小雞”、“鸚鵡”、“晨曦”等。“晨曦”是表現晨霧依稀,太陽初升,萬物甦醒,孔雀在百花叢中開屏,翩翩起舞的美麗情景。藝人們在繡制孔雀尾時,用紅、綠、藍、黃、紫等色絲線摻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粵繡不同針法的特長和絲線光澤的優點,表現了由於受光部位不同而反射出不同色彩的藝術效果。藝人們又根據孔雀的頭、頸、胸、腹等部位,靈活地運用勾針、勒針等針法互相組合和轉換,生動地表現出各部位翎羽的不同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