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邊形面積》評課稿範文
《平行四邊形面積》評課稿範文
俞靜靜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行的面積》一課,著重讓學生先透過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再透過剪、拼、擺等動手操作的活動來驗證猜想的公式,在自主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我覺得這是一堂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很能使學生“五到”,同時對我們平面幾何圖形的概念教學和高效課堂的建構也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我認為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一、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這節課以“激趣匯入——自主探究——發現規律——實踐應用”為線索,整個教學思路清晰;對三維目標把握準確,達到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老師適時地導,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以生活情境匯入,注重體現數學內容的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判斷停車位面積的大小為生活情境匯入,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讓學生幫助財主解決這一生活問題,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使課伊始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重視操作探究,發揮主體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一環節時,俞老師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採用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去自主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共同操作中,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從不同角度思考,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並透過觀察討論,發現了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係。這樣既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創造個性,也為概括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活動。
四、注重數學方法和思想的滲透
在數學課堂滲透科學的數學方法和思想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關係到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等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俞老師在這方面非常注意。例如,“猜想—驗證”、“轉化的思想方法”等幾種思想和方法學生都得到了很好培養,為今後學生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性,體現了對公式的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俞老師設計的練習題是從基礎到最容易錯的難題,習題精。總體上說,體現了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既有層次性、實踐性,又做到了前後照應;既注重讓學生直接運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更注重強化訓練一些學生容易出錯的底高對應的問題,並且還回過頭來解決停車位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使整節課“圓”滿成功。
總的來說,俞老師在教學環節的安排上,既考慮了數學學科的特點,也考慮了學生的心理特徵,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去探索新知識,在教學環節的.處理上有詳有略,有扶有放,把教學的重心落在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理解上,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值得商榷的幾點:
1、格子圖是作為一種用來測量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工具,是讓學生數的,是用來驗證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種方法,而不是用來剪—拼的,俞老師在這一塊內容的理解上有所偏頗。
2、在引導學生分析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異同點時,能否強調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也就是鄰邊垂直,這樣學生在後來的剪拼過程中沿高剪就水到渠成了。
3、學生在剪拼過程中,沿任意高剪和平行四邊形面積字母公式的推導這兩個環節能否提到前一個環節(這兩個環節向老師放在鞏固練習中),這樣會使條理更清晰,使整個公式的推導過程一氣呵成。
4、剪拼後的長方形的長寬和原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的關係能否讓學生總結出來,因為大多數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已經明瞭,這樣更能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5、要正確處理預計與生成的關係,對沒完成的教案要“捨得”,後面的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以及“變與不變”的關係都可以留下來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而且大多數學生也具備了這個能力。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後再彙報,而不是讓優秀的學生直接報一下答案,後進的學生失去思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