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合作對策

[拼音]:qian

鉛的古體字。中國用鉛有悠久的歷史。商代中期已用鉛青銅,安陽殷墟出土有鉛器。侯馬春秋鑄銅遺址發現純度較高的鉛錠多件。從商代後期起,在熔鑄青銅時,常加入鉛。明陸容《菽園雜記》記述含銀硫化鉛礦的冶煉方法:先將礦石“舂碓極細”,然後在水中淘洗富集,“次用米糊搜伴,團如拳大,排於炭山,更以炭一尺許覆之,自旦發火,至申時住火,候冷,名窖團。”長達10小時的煅燒,是為了將硫化礦氧化並燒結。再將燒結塊即“窖團”入鼓風爐冶煉,即可得鉛。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述鉛礦及其提取方法:“凡產鉛山穴,繁於銅錫。其質有三種:一出銀礦中,包孕白銀,初煉和銀成團,再煉脫銀沉底,曰銀礦鉛。此鉛雲南為盛。一出銅礦中,入洪爐煉化,鉛先出,銅後隨,曰銅山鉛。此鉛貴州為盛。一出單生鉛穴,取者穴山石,挾油燈尋脈,曲折如採銀礦,取出淘洗煎煉,名曰草節鉛。此鉛蜀中嘉、利等州為盛。其餘雅州釣腳鉛,形如皁夾子,又如蝌斗子,出山澗沙中;廣信郡上饒、饒郡樂平出雜銅鉛;劍州出陰平鉛,難以列舉。”這段話反映了中國人在明代對處理銀鉛共生礦和各種型別鉛礦已有豐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