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葉石楠根

藥材名稱:油桐子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桐子(《綱目》),桐油樹子(《嶺南採藥錄》),高桐子(《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油桐果(《福建民間草藥》)。

基源:為大戟科油桐屬植物油桐的種子。油桐屬全世界3種;中國產2種,均入藥。

原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Airy-Shaw(Aleurites fordii Hemsl.;A.cordata Hook.f.)

歷史:油桐原名罌子桐,首載於唐代《本草拾遺》,謂:“罌子桐子有大毒……,一名虎子桐,似梧桐,生山中。”《本草衍義》載:“荏桐,早春開淡紅花,狀如鼓子,花成筒子,或作桐油。”《綱目》木部喬木類罌子桐條載:“油桐花、葉、枝幹並類崗桐而小……花亦微紅,但實大而圓,每實中有二子或四子,大如大風子,其肉白色,味甘而吐人。”《植物名實圖考》木類卷之三十五,有罌子桐,其圖與描述,均與本種相符。

形態:落葉喬木,高4~9m。樹皮灰色,枝粗壯,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達12cm,頂端與葉片連線處有2枚紅色腺體,腺體扁平無柄;葉片卵狀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截形或心形,不裂或3淺裂,全緣,嫩葉被鏽色短柔毛,老後近於無毛。花單性,雌雄同株,短圓錐花序生於枝條頂端,花大,白色略帶紅色;萼不規則,2~3裂,裂片鑷合狀;花瓣5;雄花有雄蕊8~20,花絲基部合生,上端分離且在花芽中彎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粒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徑3~6cm。種子具厚殼狀種皮。花期4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圖2921)

生境與分佈:生於溫暖、溼潤、土壤肥沃的山麓、溪溝邊。為重要特用木本油科樹種,主產於中國,在中南、西南、華東以及陝西和甘肅的南部都有栽培。越南也有栽培。

生藥

採集: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摘果實,將其堆積於潮溼處,潑水,覆以乾草,經10天左右,外殼腐爛,除去外皮收集種子,晒乾。

藥性

性味:①《本草拾遺》:“有大毒。” ②《綱目》:“甘。”

功效:吐風痰,消腫毒,利二便。

主治:風痰喉痺,瘰癧,疥癬,燙傷,膿皰瘡,丹毒,食積腹脹,大小便不通。 ①《綱目》:“風痰喉痺,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 ②《嶺南採藥錄》:“磨水塗瘰癧。”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有利便、催吐、鎮咳作用。消積食,治氣脹,並治婦女月經不調。外用可治毒瘡,疥癬。” ④《福建民間草藥》:“消腫解毒,治疥癬、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枚;磨水或搗爛沖水服。外用:研末吹喉,搗敷或磨水塗。

使用注意:《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孕婦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