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傳動

[拼音]:jiawan lühuawu

[英文]:chloromethanes

又名氯甲烷,甲烷分子中的氫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的產物,包括四種化合物(見表)。一氯甲烷為無色、有似醚臭味的氣體,其餘均為無色透明、易揮發的液體。

沿革

1847年弗雷澤用丙酮漂粉法首先小批量生產了麻醉用氯仿。1893年繆勒和杜波依斯提出用二硫化碳液相氯化法生產四氯化碳。1923年德國赫斯特公司採用甲烷直接氯化法生產二氯甲烷。直到1937年,美國陶氏化學公司的裝置投產後,甲烷氯化工藝才被廣泛採用,成為生產氯甲烷的主要路線。一氯甲烷也可以由甲醇生產,此法到60年代末期已佔有重要地位。

生產方法

氯甲烷的生產方法基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甲烷氯化生產四種氯甲烷;另一類則是採用不同的原料專門生產四氯化碳或一氯甲烷。

氯甲烷製法

甲烷在光或熱的引發下與氯反應,其過程是: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此過程得到的產品是上述四種氯化物的混合物,可通過精餾,分離為四種產物。適當調節甲烷與氯的分子比,可使四種氯化物分別達到很高的產率。但甲烷與氯的配比不能過小,因氯化是強放熱反應,配比愈小,生成高氯化物愈多,放出的熱量愈大。如不及時移走反應熱,當溫度高於500℃時,就會發生分解爆炸反應而生成炭。為了使氯化反應能順利進行,一般用大量過量甲烷在反應系統中迴圈,以烯釋原料氣,移走反應熱。如需多產高氯化物,則可將低氯化物作為迴圈氣返回反應器(見圖),以得到所需的氯化深度。

一般將甲烷、氯、迴圈氣以2:1:9的體積比,在混合器中混合後,再進入反應器。在380~450℃、接近常壓下進行反應。反應混合物經冷卻、水洗(脫氯化氫)、鹼洗、乾燥、冷凝,然後送至分離器進行分離。不凝氣體除一部分當作尾氣經處理後放空外,其餘部分迴圈使用。冷凝液經精餾即得到各種氯代甲烷。甲烷氯化物的選擇性大於97%,氯轉化率大於99%。

一氯甲烷製法

可由甲醇在液相或氣相進行反應:

CH3OH+HCl─→CH3Cl+H2O

液相反應時,將甲醇蒸氣和氯化氫通入氯化鋅水溶液中,在100~150℃下進行反應生成氣態一氯甲烷,產物經水洗、冷卻、乾燥、壓縮冷凝等後處理即得產品。氣相反應用氧化鋁作催化劑(見固體酸催化劑),在300~350℃、0.3~0.6MPa下進行。後處理與液相法相同。該過程收率以甲醇計為92%~98%,以氯計為93%~95%。

四氯化碳製法

又分為二硫化碳氯化和有機氯化物氯解兩種方法。

(1)二硫化碳於30℃下,以鐵屑為催化劑可氯化製得四氯化碳:

2CS2+6Cl2─→2CCl4+2S2Cl2

2S2Cl2+CS2─→CCl4+6S

副產硫磺可迴圈送回二硫化碳生產車間。收率以二硫化碳計為90%~97%。該法的生產成本略高於其他方法,但由於不副產其他氯化烴和氯化氫,氯的利用率高,產品提純也較簡單,工業上仍有一定的應用。

(2)有機氯化物氯解制四氯化碳,原料是氯甲烷、氯乙烯、氯丙烯、氯苯以及氯醇法制環氧丙烷等生產中的精餾殘液。原料與氯氣在600℃和20MPa下進行氯解反應,可製得四氯化碳(選擇性可接近100%),同時也消除了含氯有機物的汙染。

用途

所有氯甲烷都廣泛用作溶劑,它們的溶解性強,且具有不燃(除CH3Cl外)的優點;其缺點是均有毒,使用時須採取特殊措施。一氯甲烷可用作低溫聚合生產丁基橡膠的低溫溶劑。二氯甲烷常用作塗料、電影膠片、醋酸纖維、碳酸酯等生產中的溶劑,也用於金屬脫脂。三氯甲烷則是青黴素、維生素、油脂及生物鹼等的萃取劑。此外,它們還作為中間體或反應組分應用於各個領域,其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大。例如:一氯甲烷是生產甲基纖維素、甲基氯矽烷、甲基鉛的原料和某些農藥的甲基化試劑,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主要用於製造氟利昂。純淨的氯仿,過去作為麻醉劑使用,但因有毒現已不用。四氯化碳也可作為滅火劑,這是因為它不僅不會燃燒,沸點低,遇熱易變為氣體,而且比空氣重,能使燃燒物與空氣隔絕而熄滅。氯仿遇空氣或日光分解為光氣,故通常貯存時,加入1%乙醇作穩定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