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性判別函式

[拼音]:gongyehua tixi jianzhu

[英文]: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ized system

用工業化方法生產的配套的建築。

沿革

1900年美國創制了一套能生產較大的鋼筋混凝土空心預製樓板的機器,並用這套機器製造的牆板、屋面板等構件組裝成房屋。1935年蘇聯莫斯科建成了第一幢用預製件裝配而成的住宅。這些都是工業化體系建築的萌芽。工業化體系建築是從建造大量性的建築物如學校、住宅、廠房等開始的。40年代,英國建立了“克拉斯潑”(CLASP)輕型鋼結構學校體系建築。後來丹麥出現了 Larsson Nielsen住宅體系建築。法國設計了卡謬(Cumus)混凝土大型板材住宅體系建築等。這些專用體系採用標準化設計,房屋的構件、配件、連線方法都是定型的,因而生產效率較高。但由於專用體系變化很少,各個體系之間構件、配件只能用於某種定型房屋,不能互換,無法滿足各類建築的需要,因而又產生了通用體系。通用體系就是房屋的定型構件、配件進行組合時可以互換通用。60年代出現了以工具式模板現場澆注為主的施工方法,開拓了工業化體系建築新的領域。

型別

工業化體系建築主要有:

(1)裝配式建築,包括砌塊建築、板材建築、盒式建築、骨架板材建築、升板建築等。裝配式建築的構件(如牆板、樓板、屋面板和樑、柱以及盒子等),其中主要為水泥及混凝土製品,構件製作簡單,適於大批量生產,受氣候制約小,施工效率高,產品質量好。

(2)工具式模板建築,用模數制靈活模板、大模板、臺模、隧道模和滑升模板等現場澆注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模板使用靈活,適應性強,結構整體性好,施工進度快。工業化施工方法還可把預製與現場澆注結合起來,如房屋的牆或樓板,其中一種現場澆注,另一種預製裝配;又如內承重牆現場澆注,外牆掛板和樓板預製裝配等。這種建造方法兼有預製裝配速度快和現場澆注整體性好的優點。

發展趨勢

工業化體系建築的發展對建築業改進質量、加快建設速度、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效益;但形式缺少變化,建築物建成後不便改造。為此,可將房屋的建造分成結構和裝修兩個部分,即主體系和次體系兩個部分。結構部分用工業化建築手段組成較大的空間,再按照不同的使用要求,用裝修手段,結合相應的裝置,靈活組織內部空間,既能達到大規模生產,又可在使用功能和體型組合上適應各種要求,而且有利於建築物建成後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