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蠣殼

藥材名稱:紅楤木

名稱出處: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概況

異名:紅老虎刺、鳥不踏、紅鳥不宿(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紅刺桐、千枚針(《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基源:為五加科楤木屬植物刺莖楤木的根皮。

原植物:刺莖楤木Aralia echinocaulis Hand.-Mazz..又名棘莖楤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形態:小喬木,高3~7m。小枝密生細長直刺,刺長7~14mm。葉為二回羽狀複葉,長30~50cm;葉柄長25~40cm,疏生短刺;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栗色;羽片有小葉5~9;小葉長圓狀卵形至披針形,長4~11.5cm,寬2.5~5cm。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至闊楔形,歪斜,兩面均無毛,下面灰白色;小葉近無柄。花序為由多數傘形花序組成的頂生圓錐花序,長30~50cm;主軸和分枝有糠屑狀毛,後期毛脫落,傘形花序直徑約1.5cm,有花12~20(~30)朵;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0mm;小苞片披針形,長約4mm;花白色;萼無毛,具5小齒;花瓣5,卵狀三角形;雄蕊5;子房5室;花柱5,離生。果實球形,有5稜,直徑2~3mm,5枚宿存花柱反析,長1~1.5mm,基部合生。花期6~8月,果期9-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043頁.圖381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數百米至2600m的山溝、林緣及土壤較溼潤的山坡。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

生藥

採集:根全年可採,洗淨,剝取根皮或切片,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①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微苦。”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溫,微苦。”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微苦,溫。”

功效:①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祛風溼,行氣活血,消腫解毒。”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活血破瘀,祛風行氣,清熱解毒。”

主治:風溼痺痛,潰瘍病,跌打損傷,癰疽。 ①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治跌打損傷,骨折,婦女敗血,骨髓炎,癰疽,狂犬咬傷,風溼痺痛。”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跌打損傷,骨折,骨髓炎,癰疽,風溼痺痛,胃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潰瘍病:紅楤木根60g,長梗南五味子藤(紅木香)、烏藥、枳殼、甘草各9g。水煎服。”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跌打損傷,風溼痛:紅楤木根、紅茴香根、細柱五加根各1000g,虎杖根1500g,甘草500g,燒酒15kg。先將藥物用冷開水浸溼,再加入燒酒,浸30天。取出過濾即成。成人每次服10ml,1天3次。”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坐骨神經痛:紅楤木根、凌霄根、山藥、石豆蘭各30g,虎刺根15g。水煎服。” ④《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崩漏:紅楤木根、胡頹子根、大薊根各60-120g。加豬夾心肉煮服。有炎症發熱者,酌加六月雪、蕺菜、節節草各30g。”

單方應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外傷出血:鮮紅楤木根皮,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敷傷處。”

食療:《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風溼性關節炎:紅楤木根60g。加豬前蹄1只,煮熟衝黃酒,吃肉和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