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多液

[拼音]:Babilun Cheng

[英文]:Babylon

兩河流域的古代城市。“巴比倫”按照阿卡德語的意思是“神之門”。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游,今巴格達以南88公里處。該城扼西亞商路要衝,是戰略要地。巴比倫城是在公元前第 3千紀由村落逐漸發展而成的。公元前 689年,城市被亞述國王平毀。迦勒底人滅亞述國後,於公元前626年建立新巴比倫王國,城市得到重建。公元前6世紀尼布甲尼撒二世時,該城的建設極其巨集偉,人口達到10萬。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巴比倫主要城門──伊什達門就在此時建成。公元前4世紀末漸趨衰落,公元2世紀淪為廢墟。20世紀初,對巴比倫城進行了系統的考古發掘工作。

巴比倫城跨越幼發拉底河(寬約150米)兩岸,總平面大體呈矩形。當時戰爭頻繁,出於防禦需要,城東還加築一道外城。內城周長約8360米(連加築的外城,則周長約有18公里),有9座城門。城中的馬爾都克神廟正對夏至日出方向,並以神廟為中心確定全城的佈局。主要大道叫普洛採西大道,寬7.5米,從西北的伊什達門向城東南貫通。沿大道和河岸佈置王宮、天象臺、馬爾都克神廟。這種排成一列的佈局,不同於兩河流域其他城市將主要建築集中在一起的佈局。7層的天象臺高約 60米,為全城最高點。城中的平民住宅區內房屋低矮密集,道路寬度只有1.5~2米。這種在空間和形體上寬狹、橫豎、高低和尺度的強烈對比,使觀者對巴比倫城中那些大型建築的體量容易產生增大的錯覺,以至連親身訪問過該城的著名希臘學者希羅多德,在其鉅著《歷史》中對巴比倫的記載,也把該城及其中的大型建築物的真實尺寸誇大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