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灌溉系統

[拼音]:zhijin

[英文]:brocade

用染好顏色的彩色經緯線,經提花、織造工藝織出圖案的織物。

沿革

中國絲織提花技術起源很早。從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銅觶(飲酒器皿)、銅鉞(兵器)上附著絲織物殘痕表明,早在殷商時代,中國已有絲織物。西周末至東周之際,絲織物中已出現織錦,花紋五色燦爛,華麗美觀。《詩經》、《禮記》等史籍中已有錦衾、重錦、衣錦等記載,表明當時織錦的織造已臻於成熟,工藝也達到較高水平。漢代設有織室、錦署,專門織造織錦,供宮廷享用。山東臨淄(今淄博)和陳留郡襄邑(今河南睢縣)等地是織錦著名產地。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織錦作為貢賦,並設有服官,監督生產。自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後,中國織錦通過絲綢之路傳往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羅馬帝國)等國。中國織錦對溝通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三國時,四川蜀錦取代了河南襄邑織錦,成都成為重點產區。蜀錦不僅是蜀國軍需的主要來源,而且是與北方魏國、南方吳國貿易的重要商品。唐代官府所屬織染署下設有織錦作坊。除蜀錦外,廣陵(今江蘇揚州)也成為織錦的另一個重要產區。貞觀年間(627~649),竇師倫督造蜀錦,織造對雉、鬥羊、翔鳳等圖案,流行一時,稱為綾陽公樣。在織造工藝上,由經線起花的經錦改進為緯線起花的緯錦,質地緻密,圖案複雜,輪廓清晰,色彩更加鮮明。這一時期,出現了在織錦上採用退暈手法,即以不同深淺的彩色經緯線,由淺入深,或由深入淺地織造各種圖案,如聯珠團窠、寶仙花、雙鳥、雙鹿、對馬、龜背、龍、虎、團花等,色彩華麗,佈局靈巧而新穎。北宋時期,宮廷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等地設立規模很大的織造工場,織造各種綾錦。南宋,織錦重點產區移至江南的蘇州、杭州。宋代的織錦,色彩文靜淡雅,退暈色彩多至5層;圖案有折枝花、鳥禽,風格寫實生動;有的以幾何紋為錦地,然後在錦地上作花卉圖案,稱為錦上添花。蜀錦在宋代仍有一定聲譽,特別是以燈籠圖案為主的燈籠錦,穿插折枝花等,組成慶賀豐收的場面,所以又稱慶豐登錦,對明清兩代的燈籠錦有很大影響。元代是中國歷史上大量織造織金錦的時代。據《元史》記載,當時俘虜了西域的織金錦工匠,並吸收波斯織金錦的長處,大量織造納石失(一種加金的絲織物),即織金錦。宮廷在大都(今北京)、弘州(今河北陽原)、新疆等地設立織染局、織染提舉司,機構龐大,集中了大批優秀工匠。根據《元典章》記載,織錦的圖案有麒麟、獅、豹、虎、海馬等獸類,反映了蒙古族以畜牧為生的習俗。明清兩代織錦生產集中在江蘇南京、蘇州,除了官府的織錦局外,民間作坊也蓬勃興起,形成江南織錦生產的繁榮時期。南京織錦(又稱雲錦),質地厚實,花卉圖案大,配色講究深淺層次變化,並以妝花錦、織金錦為名。蘇州織錦質地薄,配色文靜柔和,圖案多模仿宋錦。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福建漳州織錦工匠林洪改革工藝,創造以4層經線和2層緯線織成的雙層織錦,其正反兩面圖案相同,而圖案色和地色則正好相反,質地柔軟,色彩淡雅,正反兩面都可使用。清代織錦有的借鑑了少數民族、外國織錦的圖案,創造了小簇花金錦(因借鑑西北迴族織錦的圖案,所以又稱回回錦),日本的倭式小花錦以及法國洛可可(rococo)式的大花草串枝錦等。20世紀20年代,浙江杭州興起以風景、人物肖像為主要題材的織錦,即都錦生織錦(見杭州織錦)。

工藝

織錦大多采用傳統提花工藝和木製花樓織機,但由於品種不同而有所區別。宋錦、土家族織錦採用通經斷緯的工藝,即分段調換彩色緯線,使色彩更加豐富。杭州都錦生織錦採用鐵製提花機。

品類

有南京雲錦、四川蜀錦、蘇州宋錦、杭州織錦等,以及少數民族的傳統織錦,如海南黎族的黎錦、廣西壯族的壯錦、雲南傣族的傣錦以及瑤錦、侗錦、苗錦、土家錦、愛得利斯錦等。愛得利斯錦是新疆維吾爾族婦女們最喜愛的織錦,經緯線全以絲線織成,用以製作統裙。產區主要在喀什、莎車、洛甫、和田等地,風格各異。喀什和莎車的織錦佈局嚴謹,圖案精細,喜用對比色,色彩絢麗;和田和洛甫的織錦圖案粗獷奔放,在色彩上注重黑白對比效果,有時在圖案中點綴小面積明亮色彩,使之富有變化,簡潔而明快。愛得利斯錦的圖案多為樹木、水、梳子和傳統的巴達姆紋樣,這是古代維吾爾族信奉薩滿教,崇拜樹神、水神的宗教意識的反映。其他少數民族織錦,如黎錦、壯錦等,則多以絲線為經,棉線為緯織造而成,產品精美,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格。

1960年以來,中國織錦在繼承、發揚傳統織錦的基礎上,恢復了南京雲錦的妝花錦和蜀錦的浣花錦、錦上添花錦、八答暈錦,並且生產了窗簾、沙發套、枕套、被面、臺毯、靠墊、床罩、提包、民族服裝用料等新品種,既有傳統特色,又具有時代風貌。

參考文章

織錦回文造句素材迴文織錦造句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