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
[拼音]:tanxianwei
[英文]:carbon fibre
含碳量高於90%的無機高分子纖維(見彩圖),其中含碳量高於99%的稱為石墨纖維。碳纖維的軸向強度和模量高,無蠕變,耐疲勞性好,比熱及導電性介於非金屬和金屬之間,熱膨脹係數小,耐藥品性好,纖維的密度低,X射線透過性好。缺點是耐衝擊性較差,容易損傷;在熱強酸作用下發生氧化,與金屬複合時,會發生金屬碳化、滲碳及電化學腐蝕現象。為此複合前須經表面處理,包括鍍鎳等。
沿革
碳纖維最早由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和美國空軍材料實驗室於1959年投產,原絲採用粘膠纖維。1962年,日本碳公司進行了通用級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的生產。1971年,日本東麗公司的高效能聚丙烯腈基碳纖維投產。瀝青基碳纖維是日本吳羽化學工業公司於1973年投產的。聯合碳化物公司生產了高模量瀝青基碳纖維,1985年,美國、日本及西歐的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年生產能力共約有7.25kt,瀝青基碳纖維為1.28kt。
分類
碳纖維按原絲種類可分為聚丙烯腈基、瀝青基、粘膠基及酚醛基等,按力學效能則可分為通用型(GP)與高效能型(HP)兩類。通用型碳纖維強度 1000MPa、模量100GPa左右,高效能型碳纖維又可分為高強型(強度2000MPa、模量250GPa)和高模型(模量在 300GPa以上)。強度大於4000MPa者稱為超高強型;模量大於450GPa者稱為超高模型。隨著航天和航空工業的發展,還出現了高強高伸型(強度大於 49000MPa、延伸度大於2%)新品種。80年代,用量最大是強度3~35000MPa、模量150~300GPa的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約佔碳纖維總量的80%、高效能碳纖維的99%,被稱為碳纖維的標準品。
生產方法
(1)原絲製備,聚丙烯腈和粘膠原絲主要採用溼法紡絲製得,瀝青和酚醛原絲則採用熔體紡絲製得。製備高效能聚丙烯腈基碳纖維需採用高純度、高強度和質量均勻的聚丙烯腈原絲,製備原絲用的共聚單體為衣康酸等。製備各向異性的高效能瀝青基碳纖維需先將瀝青預處理成中間相、預中間相(苯可溶各向異性瀝青)和潛在中間相(喹啉可溶各向異性瀝青)等。作為燒蝕材料用的粘膠基碳纖維,其原絲要求不含鹼金屬離子。
(2)預氧化(聚丙烯腈纖維200~300℃)、不熔化(瀝青200~400℃)或熱處理(粘膠纖維240℃),以得到耐熱和不熔的纖維,酚醛基碳纖維無此工序。
(3)碳化,其溫度為:聚丙烯腈纖維1000~1500℃,瀝青1500~1700℃,粘膠纖維400~2000℃。
(4)石墨化,聚丙烯腈纖維為2500~3000℃,瀝青2500~2800℃,粘膠纖維3000~3200℃。
(5)表面處理,進行氣相或液相氧化等,賦予纖維化學活性,以增大對樹脂的親和性。
(6)上漿處理,防止纖維損傷,提高與樹脂母體的親和性。所得纖維具有各種不同的斷面結構(見圖)。
用途
碳纖維有長絲、短纖維、短切纖維等,可加工成織物、氈、席、帶、紙及其他材料,如金屬塗層纖維。長絲和纖維織物一般加工成預浸料。此外,還可不經碳化和石墨化生產聚丙烯腈預氧化絲和活性炭纖維。碳纖維除用作絕熱保溫材料外,一般不單獨使用,常加入樹脂(見彩圖)、金屬、陶瓷和混凝土等,構成相應的複合材料,用於製作飛機結構材料、火箭外殼、宇宙機械、高爾夫球棒、球拍、機動船、電波遮蔽除電材料、電視機天線、離心分離機的高速轉子、工業機器人、汽車板簧及驅動軸、人工韌帶等身體代用材料等。